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移动政务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移动政务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这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回顾过去,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变革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放眼当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全球进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也改变了政府的行政环境,传统的官僚金字塔型权力结构逐步向扁平化方向转化的趋势己不可逆转,时代呼唤新的政府管理范式,一场全新的政府再造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这场再造运动中,拉塞尔·M·林登的无缝隙政府理论为政府再造提供了策略、过程等方面详尽的方法论阐释,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以此为基础的移动政务则成为传统电子政务的延伸,为满足公民需求、构建“无缝隙政府”提供了全新的再造路径,开始逐渐受到各国、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研究思路,从信息化时代变迁对世界各国、各级政府行政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出发,基于政府流程再造及无缝隙政府理论视角,通过抽取大陆地区31个省级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务客户端进行样本调研和数据分析而对我国移动政务发展现状展开实证研究,而后结合研究成果继续探讨移动政务建设中我国政府的行动逻辑,并进一步探索我国移动政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对策建议。在我国移动政务实证研究中,本文依据调研结果将我国各地区移动政务发展情况总结为原生类、合作类、后进类、萌芽类四种类型,并选择了浙江省进行较为细致的个案研讨。在政府行动逻辑研究中,本文将影响政府移动政务建设的动因总结为三个方面:政治合法性、高层支持参与、政企无缝隙合作,以探讨政府在面对新兴技术时从“闭塞避害”到“开放接纳”再到“有效利用”的转变过程。在目前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本文围绕着移动政务参与者——政府、公民、企业三者关系,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缝隙,并提出了从认知到实践的政府再造、公民导向与培育公民、政企合作与企业思维化政府等无缝隙移动政务的实现路径。移动政务是当代政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事务管理的集中表现。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政府移动政务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探究了基于政府再造及无缝隙政府理论视野下的我国移动政务发展问题与对策,并总结其背后的政府行动逻辑,以期为正确把握我国无缝隙政府及服务型政府的再造方向、进一步推动我国移动政务的深入发展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移动政务 无缝隙政府 政府再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一) 选题背景10-11
- (二) 选题意义11
-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评析11-18
- (一) 关于政府再造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研究综述12-14
- (二) 关于移动政务的研究综述14-17
- (三) 研究成果简评17-18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8-20
- (一) 研究思路18-19
- (二) 研究方法19
- (三) 可能的创新点19-20
- 第二章 背景:信息化时代的政府挑战与机遇20-32
- 一、时代背景: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从PC时代到无线时代20-22
- 二、理论背景:从企业再造到政府再造、从分割化政府到无缝隙政府22-26
- (一) 从企业再造到政府再造22-23
- (二) 从分割化政府到无缝隙政府23-26
- 三、实践背景:从传统电子政务到移动政务26-27
- 四、无缝隙政府理论与移动政务的逻辑关联性27-32
- (一) 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移动政务发展提供基本思路28-29
- (二) 移动政务为无缝隙政府构建带来“政”能量29-32
- 第三章 实践与经验:我国移动政务建设现状及案例探讨32-45
- 一、我国移动政务整体发展综述32-35
- 二、我国移动政务地区发展现状(以政务客户端为例)35-45
- (一) 省级政府政务客户端调研36-40
- (二) 移动政务发展的地区差异及案例分析(以浙江省为例)40-45
- 第四章 动力与问题:我国移动政务的政府行动逻辑与存在问题45-54
- 一、我国移动政务建设中的政府行动逻辑与动力分析45-49
- (一) 政治合法性:提升公民满意度,实现高性价比的政治合法性45-47
- (二) 高层支持参与:压力转为动力,被动转为主动47
- (三) 政企合作:小规模试点,低投入高收效47-49
- 二、我国移动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49-54
- (一) 政府内部存在缝隙49-51
- (二) 政府与公民存在缝隙51-52
- (三) 政府与服务平台存在缝隙52-54
- 第五章 对策与建议:无缝隙移动政务的实现路径54-58
- 一、实现政府内部的无缝化:从认知到实践的政府再造54-55
- 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无缝化:公民导向与培育公民55-57
- 三、实现政府与企业的无缝化:政企合作与企业思维化政府57-58
- 结语58-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67
- 致谢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荣梅;;我国移动政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刘淑华;詹华;袁千里;武明戈;;移动政务与中国城市治理[J];电子政务;2011年06期
3 杨雅芬;;基于用户需求的移动政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4 张力平;;积极稳妥地推进移动政务[J];电信快报;2014年08期
5 张杰;;移动政务的“瓶颈”在哪里?[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6年11期
6 赵文晶;;长春信息港移动政务平台建设[J];中国信息界;2006年13期
7 李诺娃;;移动政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新途径[J];新西部;2006年12期
8 王丽慧;王玮;;移动政务:人人都可享用的政府服务[J];长白学刊;2009年05期
9 黄慧;王欢;;论移动政务的应用和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姚国章;朱建国;;新加坡移动政务的应用与发展[J];电子政务;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分析师 胡玉玲;中国移动政务复合增长率达51.5%[N];计算机世界;2006年
2 贾芳;市长移动政务信箱架起沟通的“桥梁”[N];宜春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袁绍军;安全为先 移动政务应整体设计[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3年
4 胡红梅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人员;移动政务创新[N];经济日报;2013年
5 方圆 记者 曾小清;全省首个可预约移动政务大厅投运[N];四川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张黎;移动政务:指尖上的政民对话[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赵伟;移动政务平台:随时传递百姓声音[N];长春日报;2006年
8 北京大学电子政务研究院合作开发中心主任 李明升;移动政务 进入井喷期了吗[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9 特约撰稿人 郭倩瑜;移动政务 拓展之道[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10 中国消费者报 武晓黎;手机移动政务走进市民生活[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晓君;移动政务的功能及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诺娃;我国移动政务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靳洪俊;用户接受移动政务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张文颖;北京市移动政务服务创新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庄洪盾;移动政务绩效评价:公众满意度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忠锋;乌市米东区芦草沟乡政府政务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程吟;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移动政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蓝周华;情景感知服务对移动政务持续使用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丁慧;移动政务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9 塔斯坦别克·木斯塔帕;移动政务服务质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肖小花;移动政务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的移动政务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42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