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政治经济论文 >

浅析印度茶为“国饮”的历史推力与现实阻力

发布时间:2017-07-29 10:11

  本文关键词:浅析印度茶为“国饮”的历史推力与现实阻力


  更多相关文章: 印度 茶为“国饮” 英殖民 咖啡 后工业时代


【摘要】:本文拟针对茶饮成为印度饮用人数最多的饮料这一现象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茶在印度传播的历史过程及生产、消费情况的概述,阐明茶饮为印度最受追捧的饮料;其次,分析茶饮成为印度第一大饮料和阻碍其成为"国饮"的原因。通过分析表明,不论是茶为"国饮"之现象的出现还是咖啡与茶的对抗,不外乎政治、经济、饮食习惯作用的结果。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
【关键词】印度 茶为“国饮” 英殖民 咖啡 后工业时代
【分类号】:F316.12
【正文快照】: 2012年,印度前总统阿卜杜尔·卡拉姆在阿萨姆邦举行的世界茶科学大会上发言表示,“印度饮茶者之数量足以使之成为国饮”。因此,印度理应将茶定为“印度的国饮”。不可否认,印度饮茶人数之众、范围之广,茶叶生产产量之高、消费比例之重。然而,南亚次大陆茶树种植不过两百多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汇源;;印度咖啡产量减少影响咖啡出口业[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5年02期

2 ;印度茶叶与咖啡商战背后隐藏着什么?[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惠芳;;浅析印度茶为“国饮”的历史推力与现实阻力[J];商;2016年2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平;引领国饮新潮 打响茶都品牌 ——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茶叶;2005年03期

2 王家斌;倡导“茶为国饮” 打造“杭为茶都”——要正确定位,把准方向,谋划布局,做细做强[J];中国茶叶;2005年05期

3 冯骑;蔡泉宝;;“茶为国饮”的初步实践和思考[J];茶叶经济信息;2005年01期

4 丁俊之;;我国应不失时宜地先于印度宣布“茶为国饮”[J];广东茶业;2012年05期

5 陈光平;“国饮”苦涩了[J];中国市场;1998年07期

6 ;绿茶大省竞唱请茶歌 全国首个“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推进委员会成立[J];茶博览;2010年02期

7 本刊记者;;茶为国饮、健康消费——“新消费运动”拉开帷幕[J];茶博览;2010年03期

8 ;茶为国饮 当之无愧[J];浙江政报;2004年30期

9 卢良恕;;茶为国饮 健康是本[J];茶世界;2007年08期

10 张跃良;曾秀钗;;山国饮艺:演绎黑马神话——访厦门山国饮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玉辉[J];中国市场;2009年4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祖荣;;倡导“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 打造“杭为茶都”,促进茶界繁荣[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2 ;关于召开“科学饮茶”研讨会的通知[A];科学饮茶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堤;;饮茶有益 放心饮茶[A];科学饮茶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国文;;绿色国饮的健康魅力——论中国茶叶生态文化传统的价值[A];第二届“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C];2007年

5 丁俊之;;“穗、港、潮”饮茶热持续升温的“金三角” 倡议茶为国饮及世界主导饮品的鲜活例证[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6 展华;;茶与祭葬古今谈[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枫;倡导茶为国饮 树立饮茶之风[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郑盈盈 本报记者 胡立新;茶为国饮 我为茶痴[N];农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文明;应将“茶为国饮”写入小学课本[N];云南政协报;2010年

4 宦建新;倡导“茶为国饮”建造“杭为茶都”[N];科技日报;2005年

5 记者 阮春生 鄢鸣 通讯员 吴向东;积极倡导“茶为国饮” 不断增强茶文化自信[N];丽水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安明霞;茶应成为“国饮”[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7 鲁明;茶与国饮之我见[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刘晶晶;茶是否能够“荣升”国饮[N];中国商报;2005年

9 李刚殷;茶,能否真正成为国饮?[N];工人日报;2005年

10 记者 杨泽伟;引领国饮新潮 打响茶都品牌[N];杭州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588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588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