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墓志文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濂墓志文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宋濂 墓志文 文学特征 史学价值 《明史》比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古代墓志文的研究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较多的研究著作,同时,宋濂的墓志文创作也被广大研究者关注,在学术界颇有成果。本文就以宋濂的墓志文为研究对象,以《宋濂全集》中收录的257篇墓志文作为主要参考资料,力求通过对他所作的每一篇墓志文做深入细致的解读,来掌握宋濂墓志文创作的具体情况,并试图对宋濂墓志文的学术价值进行探究。宋濂作为元末明初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墓志文对于研究元朝末年到明代初期这一段时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官制度以及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墓志文特殊体裁的限制,宋濂的墓志文并没有他的散文突出,在以往对宋濂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学者们都将关注点放在了宋濂的生平及其散文如《送东阳马生序》上,而忽略了对其墓志文的研究。本文就试图突破传统的文学关注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宋濂的墓志文上,着重研究其文学特征和史学价值。引言主要介绍墓志文的历史演变简况,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第一章概述宋濂的生平、交游及墓志文的写作情况。通过对宋濂的生平经历、仕途发展及交游的叙述来把握他的墓志文创作情况。第二章介绍宋濂墓志文的分类,将其墓志文分为亲属类和非亲属类两大类,再把非亲属类下分师友类、同僚类、慕名访及类、代他人作和其它五类,每类下举例证明。第三章,论述宋濂创作的墓志文的史学价值,具体论述宋濂墓志文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状况,包括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的情况,并将宋濂笔下的墓主与《明史》中描述的人物形象作比较,从中考察宋濂所作墓志文与《明史》的差异,探究《明史》对宋濂墓志文的继承与发展的源流。第四章论述宋濂创作的墓志文的文学特征,着重从语体、体式、体性三个方面来展示他的墓志文创作的特点和技巧。结语部分对本文内容及宋濂所作墓志文的文学特征和史学价值做出概括和总结。附录部分是宋濂所作墓志文的目录索引,这是对第一章内容的补充和说明,也是本论文诸多章节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宋濂 墓志文 文学特征 史学价值 《明史》比析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4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8-9
-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9-12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2-13
- 四、研究创新之处13-14
- 第1章 宋濂的生平、成就及墓志文写作情况14-27
- 1.1 宋濂的生平14-18
- 1.1.1 生平14-16
- 1.1.2 交游情况16-18
- 1.2 宋濂的成就18-21
- 1.2.1 文学成就18-20
- 1.2.2 史学成就20
- 1.2.3 哲学成就20-21
- 1.3 宋濂的墓志文写作情况21-27
- 1.3.1 晚年创作更加丰富22-23
- 1.3.2 墓主身份多样化23-25
- 1.3.3 多表达真情25-27
- 第2章 宋濂墓志文的分类27-34
- 2.1 亲属类27
- 2.2 非亲属类27-34
- 2.2.1 师友类27-30
- 2.2.2 同僚类30-31
- 2.2.3 慕名访及类31-32
- 2.2.4 代他人作32-33
- 2.2.5 其它33-34
- 第3章 宋濂墓志文的史料价值34-40
- 3.1 宋濂墓志文与元末明初社会研究34-36
- 3.1.1 对元末明初社会黑暗的反映34-35
- 3.1.2 对元末明初民生疾苦的反映35-36
- 3.2 宋濂墓志文与《明史》列传比析36-40
- 3.2.1 借鉴36-37
- 3.2.2 差异37-40
- 第4章 宋濂墓志文的文学特征40-51
- 4.1 语言上40-42
- 4.1.1 语言质朴文雅、简洁凝练40-41
- 4.1.2 句式长短交错、骈散结合41-42
- 4.2 形式上42-45
- 4.2.1 多用“呜呼”加强情感42-43
- 4.2.2 善于抓住细节43-44
- 4.2.3 具有议论化倾向44-45
- 4.3 内容上45-51
- 4.3.1 人间真情的流露45-46
- 4.3.2 忠孝节烈的反映46-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苍霖;《明史》人名正误一则[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滕军;;《明史》考证一则[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3 乔玲玲;;《明史》中的“和”文化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官大梁;《明史》校点札记[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01期
5 范沛潍;《明史》正误二则[J];史学月刊;1995年05期
6 陈其弟;《明史》人名辨误两则[J];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7 范金民;《明史》辨误一则[J];中国史研究;2001年03期
8 王记录;论《明史》编修二题[J];史学史研究;2003年02期
9 乔光辉;《明史》李昌祺卒年辨误[J];江海学刊;2005年03期
10 陈长文;;《明史》人物登科年代考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天有;;新编《明史》概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2 汤纲;王鸿江;傅贵九;;《明史》的纂修及史学思想[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3 段润秀;;易代修史中的史学批评问题探论——以清朝《明史》修纂为例[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4 ;《明史》卷六十 河渠[黄河下(节选)][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松浦章;;关于明代海外诸国通事[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6 顾诚;;王世贞的史学[A];明史研究论丛(第二辑)[C];1983年
7 陈国虞;;试论造大木船的木材连接问题(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8 齐畅;;麦福与明代嘉靖朝政局[A];明史研究(第十三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火;闲读《明史》心太沉[N];学习时报;2014年
2 商传;读《明史》事功诸臣传[N];光明日报;2002年
3 赖玉芹;论博学鸿儒纂修《明史》[N];光明日报;2006年
4 户华为;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N];光明日报;2006年
5 侯仁之;怀念邓文如师[N];光明日报;2007年
6 李伟国;重审文渊阁四库版二十四史的价值[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洪早清;明代阁臣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明伦;明代言官群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美珍;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史》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蒋丽;明代酷吏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3 吴艳艳;宋濂墓志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琳;赵翼《廿二史札记》之《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严行健;《明史》与《献徵录》相关人物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程军;明代阁臣述论[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茂_g;《明书》与《明史》史表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8 杨林;陆奎勋与《明史》修纂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玉阁;试论明代的廉政机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怀国;明代监察运行机制及其效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9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58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