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日源外来语
本文关键词: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日源外来语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从古至今有着很深的的渊源。中日两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交流频繁,在词汇上也是相互影响。中日的词汇交流,在近代之前,主要是从中国传至日本,近代之后,转而日本向中国输入成为趋势。来自日语的词语进入现代汉语体系后,就成为日源外来语。《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从近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日源外来语。本论文考察融入现代汉语体系后的目源外来语的现状,探索日源外来语的发展趋势,这是本论文的写作动机。以期对今后的日源外来词的输入提供一些启示以及能够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再版提供一些参考。本论文以收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收录情况,特别是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收录语与未收录语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基于三大网络媒体一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的收录例句为数据基础,以此来调查未收录语的实际使用状况。具体而言,首先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日源外来语进行认定、并且分析其分布领域、音节特征、词性特征、构词特征,然后调查这些日源外来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六个版本的收录情况,并分析其各个版本中的语言特征的变化,着重分析这些日源外来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六版中的收录语和未收录语的情况,最后用三大媒体网络调查统计这些未收录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句数目,并分析其领域分布、音节类型、构词类型以及正在使用的原因。
【关键词】:日源外来语 现代汉语词典 收录语 未收录语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5
【目录】:
- 谢辞4-5
- 要旨5-6
- 摘要6-8
- 第一章 序章8-16
- 1.1 研究目的と意义8-9
- 1.2 研究方法9-10
- 1.3 研究对象の选定と调查资料10-12
- 1.4 先行研究と问题点12-14
- 1.5 本研究の构成14-16
- 第二章 『汉语外来词词典』における日系外来语16-30
- 2.1 日系外来语の认定16-19
- 2.2 分布领域19-21
- 2.3 音节特徵21-24
- 2.4 品词特徵24-25
- 2.5 构成特徵25-30
- 第三章『现代汉语词典』各版における日系外来语30-44
- 3.1 数量の变化30-37
- 3.2 分布领域の变化37-39
- 3.3 音节の变化39-40
- 3.4 语义の变化40-41
- 3.5 品言司性の变化41-43
- 3.6 构成の变化43-44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における日系外来语44-58
- 4.1 收录语に对する分析44-50
- 4.2 未收录语に对する分析50-58
-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に收录されない语の使用状况58-70
- 5.1 コ一パスにおける使用状况59-65
- 5.2 使用状况についての分析65-70
- 第六章 まとめとこれからの课题70-74
- 参考文献74-78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78-79
- 付录79-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叔树;规范还是误导 修订还是“修正”——《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问题展列与评说[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年01期
2 劳臣;《现代汉语词典》二题[J];语文建设;2000年10期
3 苏新春;《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儿”尾词该如何处理鐡[J];语文建设;2000年12期
4 马荣宝,朱屹,张鹏伟;对《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异同词的理解与思考[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程国煜;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的一处疏漏[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岑玉珍 ,白荃;外国人使用《现代汉语词典》时遇到的几个问题[J];语文建设;2001年09期
7 孙章埂;“了了”与“寥寥”[J];咬文嚼字;2001年10期
8 刘鸣柳;“衣锦还乡”中“衣”的读音[J];语文建设;2002年07期
9 晁继周;关于“衣锦还乡”中“衣”的读音[J];语文建设;2002年07期
10 黄河清;为《现代汉语词典》“牵引”条补一义[J];辞书研究;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春;黄启庆;;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谈《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的“附录新词”[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温昌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释义问题的修订[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彭泽润;丘冬;;现代汉语词典和字典编写思想的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曾子凡;;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的几项不足[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王仙花;;充分发挥学会优势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A];2007年湖南省社科联“学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论文集[C];2007年
6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俊霞;王恩建;;关于《现代汉语词典》中方言词语的注音[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8 王楠;;《现代汉语词典》同形词目分析[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9 白云;苏新春;;《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对新词语的释义问题初探——对“附录新语新义”计量研究之一[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韦耀武;花洲;;三大重点创建和谐校园环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卢新宁;《现代汉语词典》推出2002年增补本[N];人民日报;2002年
2 曲志红;《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N];文学报;2002年
3 孙琴;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大力”等词语的解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4 记者 杜羽;《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出炉[N];光明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余飞;涉法热词是如何进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N];法制日报;2012年
6 苑广阔;《现代汉语词典》的创新与坚守[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江枫;《现代汉语词典》规范质疑[N];文学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张凤娜 王春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记录时代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文雅;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收录原则的探讨[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10 文雅;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词收录原则的探讨[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丽珍;《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李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朋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2 杨雪;《皇冠汉日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张静;《现代汉语词典》第五、六版中的方言词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4 马金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词语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林鹤鸣;《说文解字》拟声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蔡雨琴;《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增录新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孙萍;《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与第1版词语比较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8 周曼;《现代汉语词典》第四、五两次内容修订变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9 邹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的收录与编纂问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5年
10 刘莉;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的日源外来语[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59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95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