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测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测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创新极 培育能力 结构方程建模 测度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创新极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壮大创新极已经成为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聚集有限资源优先培育“创新极”是促进国家发展和区域发展最便捷的方式。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国内竞争,我国创新极的培育能力问题已在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初现端倪。提升创新极培育能力,加快培育创新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测量和评价一个区域创新极的培育能力是当前和未来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界定了培育能力的内涵,进而对区域培育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最后对11省份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培育能力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能力进行了界定,综述了能力测度研究方面的情况,并据此给出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构成要素,构成要素包括:产业创新活力、区域知识支撑水平、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四个要素。进一步根据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要素,提出了理论假设和模型,借助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拟合效果评价,并验证了理论假设的成立,为下一步创新极培育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第三步在建立构成要素模型以及验证修正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评价流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中东11省份的创新极培育能力强弱程度进行排名以及分类。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提高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的政策建议,并对区域创新极培育的研究以及培育能力的研究作了进一步的展望。
【关键词】:区域创新极 培育能力 结构方程建模 测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目的8-9
- 1.1.3 研究意义9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框架和方法9-12
- 1.2.1 研究内容9
- 1.2.2 论文框架9-11
- 1.2.3 论文的研究方法11
- 1.2.4 论文的创新点11-12
- 第二章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研究综述12-22
- 2.1 区域创新极的理论基础12-13
- 2.2 培育能力的界定研究13-14
- 2.3 能力测度研究14-16
- 2.3.1 国外研究14-15
- 2.3.2 国内研究15-16
- 2.4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构成要素分析16-19
- 2.4.1 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16-17
- 2.4.2 区域知识支撑水平17-18
- 2.4.3 产业创新活力18-19
- 2.4.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19
- 2.5 结构方程模型19-22
- 2.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19-20
- 2.5.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20-21
- 2.5.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21-22
- 第三章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初始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22-34
- 3.1 理论模型与假设22-25
- 3.1.1 理论模型22
- 3.1.2 模型假设提出22-25
- 3.2 测量指标选取25-27
- 3.3 问卷数据收集和分析27-34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27-29
- 3.3.2 问卷数据分析29-34
- 第四章 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34-42
- 4.1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34-38
- 4.1.1 产业创新活力测量模型34-35
- 4.1.2 区域知识支撑水平测量模型35-36
- 4.1.3 区域创新极培育环境测量模型36-37
- 4.1.4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模型37-38
- 4.2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38-42
- 第五章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评价与分析42-58
- 5.1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42-44
- 5.1.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42
- 5.1.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42-44
- 5.2 主成分-聚类分析综合评价方法44-46
- 5.2.1 主成分分析方法介绍45-46
- 5.2.2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介绍46
- 5.3 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综合实证分析46-54
- 5.3.1 主成分分析46-50
- 5.3.2 系统聚类及分析50-54
- 5.4 政策建议与启示54-58
- 5.4.1 政策建议54-55
- 5.4.2 对中西部地区培育创新极的启示55-5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8-60
- 6.1 结论总结58-59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A64-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俐;;可量化的个性是自主创新的动力——对中国服装企业创新能力测度与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制衣;2007年01期
2 黄文锋;;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探讨及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2期
3 王齐;企业核心能力测度研究[J];山东经济;2004年01期
4 郭立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研究的进展及其深化之见解[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5 刘井建;;基于未确知方法的项目后学习能力测度与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年12期
6 邹波;于渤;;校企知识转移2-模网络中企业员工吸收能力测度与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忠辉;苏永明;李志强;;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理论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年22期
8 郑士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7期
9 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测度方法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1期
10 齐二石,王谦,金卓君,许青松;ERP实施能力测度模型设计与研究[J];工业工程;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娇然;区域创新极培育能力测度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段小霞;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23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2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