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观视野下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01:26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视野下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经济建设 锡林郭勒盟 发展问题 对策
【摘要】: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形成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存续。而在我国,但由于在现代化初期所采取的粗放式生产模式和偏重于经济效益的发展观,使得国内生态问题更为凸显。严峻的事实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提出挑战,如果不能恰当应对,必将成为日后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通过不断反思,人们认识到,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所致。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要研究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马克思生态观思想,深入领会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精华,为今天我们从思想上、实践上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锡林郭勒盟是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构成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然而近年来,由于干旱、高温等气候的影响,加之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导致的人为破坏,使锡林郭勒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不但严重制约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威胁到了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生态安全。随着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美丽中国”理念的形成,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目标,锡林郭勒盟全盟上下越来越意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建设生态经济,实现长远发展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生态观思想的梳理和概括,提出了马克思生态观与建设生态经济的统一性,并指明了马克思生态观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启示;而后从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环境入手,通过对锡林郭勒盟的自然资源、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总结出锡林郭勒盟在建设生态经济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结合马克思生态观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经济建设 锡林郭勒盟 发展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意义9
- 1.1.1 理论意义9
- 1.1.2 实践意义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2.1 国内研究现状9-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1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11-12
- 1.3.1 论文结构11-12
- 1.3.2 研究方法12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12-13
- 1.4.1 创新之处12
- 1.4.2 不足之处12-13
- 2 马克思生态观概述13-24
- 2.1 马克思生态观的主要内容13-18
- 2.1.1 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13-15
- 2.1.2 物质变换与物质循环的统一性15-16
- 2.1.3 生态问题出现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16-17
- 2.1.4 自然界的复活—共产主义社会17-18
- 2.2 马克思生态观与建设生态经济的统一性18-21
- 2.2.1 生态经济的概念18-19
- 2.2.2 马克思生态观为生态经济建设指明了根本任务19
- 2.2.3 马克思生态观为生态经济建设明确了价值取向19-20
- 2.2.4 建设生态经济是马克思生态观的路径选择20-21
- 2.3 马克思生态观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启示21-24
- 2.3.1 建设生态经济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21
- 2.3.2 建设生态经济需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作为支撑21-22
- 2.3.3 建设生态经济不能没有发达生产力的支持22-23
- 2.3.4 建设生态经济必须有优越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23-24
- 3 锡林郭勒盟经济建设的生态现状与问题24-36
- 3.1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环境现状24-31
- 3.1.1 锡林郭勒盟自然资源概况24
- 3.1.2 锡林郭勒盟支柱产业概况24-25
- 3.1.3 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成就25-31
- 3.2 锡林郭勒盟经济建设的生态问题31-33
- 3.2.1 低科技含量的产业水平和生态意识的缺失导致的资源问题31
- 3.2.2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问题31-32
- 3.2.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的发展隐患32-33
- 3.3 锡林郭勒盟经济建设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33-36
- 3.3.1 观念层面上缺乏正确的生态经济观作为基础33
- 3.3.2 实践层面上缺乏先进的生产力作为支撑33-35
- 3.3.3 制度层面上缺乏与社会制度相匹配的保护、监督机制35-36
- 4 马克思生态观指导下锡林郭勒盟生态经济建设的对策36-41
- 4.1 在观念层面以正确的生态经济观作为牢固基础36-37
- 4.1.1 生态经济观念的树立离不开群众基础36
- 4.1.2 生态经济观念的树立必须有正确的执政观配合36-37
- 4.1.3 生态经济观念的树立需要贯穿全社会的教育宣传37
- 4.2 在实践层面上通过三大路径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支撑37-40
- 4.2.1 经济规划上发展循环经济37-38
- 4.2.2 产业结构上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38-39
- 4.2.3 技术应用上发展绿色科技39-40
- 4.3 在制度层面通过法律支持和正确的评价机制支持优越的社会制度40-41
- 5 结论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作者简介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崔建霞;;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J];教学与研究;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超越;试论马克思生态观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曹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28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028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