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程度与技术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30 17:36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技术专业化程度与技术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关系 出处:《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专业化 发明专利 技术集中 技术收敛 技术规模 经济规模


【摘要】:将技术专业化程度分为技术集中度和技术收敛度,基于我国各省区在1985—2008年的国内专利授权数据和同时期的PCT专利申请数据构建了技术集中度指标和技术收敛度指标.研究发现,技术专业化程度与技术规模和经济规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规模较大的省份能够在较广泛的技术领域中开展创新活动,而规模较小的省份则倾向于将创新活动局限于较少的技术领域.同时,技术收敛度与技术规模之间还存在U形关系,但技术收敛度与经济规模以及技术集中度与技术规模和经济规模之间都不存在U形关系.所有技术集中度指标和技术收敛度指标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Abstract]:The technical specialization degree is divided into the technical concentration degree and the technical convergence degree , and the technical concentration index and the technical convergence degree index are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domestic patent authorization data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85 to 2008 and PCT patent application data in the same period .

【作者单位】: 福建工程学院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引导技术创新的专利信息挖掘与分析技术研究”(7107203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引导东湖示范区自主创新的专利数据挖掘与信息分析技术”(2010MS136)
【分类号】:G306;F124
【正文快照】: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多样性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不仅会集中于某些部门,还会集中于某些区域或者时间阶段[1].技术发展过程具有积累和路径依赖特性,不同的国家由于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不同,选择的技术发展方向和积累形式也有所不同,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2 李习保;;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变迁的实证分析:基于创新系统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3 宋天华;于光;石春生;;中外两家通信设备企业技术创新布局比较研究——基于思科与华为的DII专利分析[J];情报杂志;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科,段华洽,吴元其;安徽人才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单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创新与跨越式发展[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3 俞文华;;比较视野的中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的分类统计与政策含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顾飞;黄睿;;创新驱动战略价值解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乔淑欣;才华;许源;;中国受理的国内外航天运输系统专利申请现状分析[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2年02期

6 易先忠;张亚斌;;后发不均质大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J];大国经济研究;2010年00期

7 易先忠;;后发不均质大国技术“圈层进步”战略构想[J];大国经济研究;2010年00期

8 林民书;彭梅珠;;梯度发展战略与沿海出口加工业转移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9 宋艳,鲁若愚;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10 张道航;;以经济功能区“泛化延伸”为新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方略研探[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范剑勇;;中国产业集聚效应及其省际差异估计[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3 潘家华;伞锋;;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型[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陈傲;柳卸林;吕萍;;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分工与协同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人口变动及就业状况[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6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就业能力提升与未来竞争力[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7 ;浙江民生报告——就业问题研究 目标、对策与建议[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就业问题研究”课题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鞠晴江;曹瑛;;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果:基于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凌;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2 胡杨;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俊;科技创新人才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群;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政府专利工作推进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裔;新形势下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禾文汇;基于BI的专利数据整合分析研究及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7 邓宗禹;我国职务发明报酬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鞠磊;武汉建设创新型城市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9 花园园;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张君华;基于工业视角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及成因分析[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范剑勇,朱国林;中国地区差距演变及其结构分解[J];管理世界;2002年07期

3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01期

4 陈向东;王磊;;基于专利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年10期

5 刘凤朝;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管理评论;2006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萦;中国移动通信(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李振;太阳能产业的专利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灿明;孙群力;;中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与收入不平等[J];管理世界;2010年07期

2 宗严;规模、经济规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95年03期

3 朱火弟;;对经济规模确定企业用人规模的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4 张进蒙,李路;从系统的观点看扩大经济规模[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年01期

5 解祥华;企业经济规模的边际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6期

6 方雷;农产品加工厂最优经济规模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年03期

7 程伟;;基于双重法的经济规模国际可比[J];求索;2008年03期

8 王兆萍;经济规模:由可持续发展引发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张红;张艳;;基于水环境容量资源测算山东省最优经济规模[J];统计与决策;2008年15期

10 任若恩;李洁;郑海涛;柏满迎;;关于中日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任若恩;郑海涛;柏满迎;;关于中美经济规模的国际比较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2 李富国;;车用CNG充装站生产设备组合优化探讨(Ⅰ)[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三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富国;;车用CNG充装站生产设备组合优化探讨(Ⅰ)[A];'99四川CNG/NGV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富国;;车用CNG充装站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组合优化探讨[A];2000年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天然气汽车专委会天然气汽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培培;资源约束下的适度经济规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55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55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6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