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干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与举措——基于复合相互依赖视角
本文关键词:美国干预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与举措——基于复合相互依赖视角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东亚经济一体化 相互依赖理论 重返亚太战略 金融危机
【摘要】: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与美国在经贸关系中一直表现为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即东亚各国经济对美国表现出显著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进入21世纪后,东亚各国通过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不断强化东亚经济体的内部依赖性,使东亚经济体对美国的非对称依赖关系的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避免东亚经济体的崛起和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美国着手进行全球战略大调整,实施以遏制中国发展为中心的重返亚太战略,全力干预甚至破坏东亚经济一体化,以强化与东亚经济体的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和在东亚的绝对话语权。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化解美国所施加的压力,努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 that is, the economies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show remarkabl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East Asian countri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dependence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rise of East Asian economies and get rid of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United States has embarked on a global strategic adjustment.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oining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th the focus on containing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o interfere with and even undermin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symmetric dependence with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and the absolute right to speak in East Asia, China must take measures to defuse the pressure exer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3BGJ039)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A0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1YBA007) 湖南省国际经济与工程管理研究中心项目(13IEPM04) 湖南省美国问题研究中心项目(14MGWTZD3)
【分类号】:F114.46;F171.2
【正文快照】: 定稿日期:2014-09-20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伊始,即以首位“太平洋总统”自居,发出了回归亚洲的信号。2009年7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上高调宣布,美国将重返亚太。自此,美国开始了重返亚太的全球战略大调整,并围绕阻碍东亚经济一体化和遏制中国崛起两大目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唐志良;刘建江;;美国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课题组;段文斌;刘大勇;;新国际产业转移、新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发展转型[J];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3 蓝茵茵;罗新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风险与安全对策——以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为视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年03期
5 王湘穗;;从大西洋同盟到太平洋世纪——全球力量重心转移的历史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01期
6 袁冬梅;刘建江;;美国制造业重振中的资本回流困境与对策[J];学海;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宇;杨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总结与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2期
2 王达;项卫星;刘晓鑫;;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美经济关系失衡及其调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3 陆建明;李宏;朱学彬;;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基于创新与生产的垂直分工视角[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4 姜凌;王晓辉;;全球失衡原因:基于“恒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与国际分工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2期
5 李晓;;东亚货币合作为何遭遇挫折?——兼论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对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1期
6 徐建炜;;“中国式”调息、金融管制与信贷扭曲[J];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02期
7 徐建炜;徐奇渊;黄薇;;央行的官方干预能够影响实际汇率吗?[J];管理世界;2011年02期
8 刘春喜;;金融发展差异与中美经常项目失衡的关系:微观层面的一个文献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2年12期
9 王昱;成力为;;金融市场效率、企业投资行为与经常账户失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柳庆刚;;过度宏观调控、区域竞争与经济结构失衡[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伟;董二磊;;金融改革是否可以促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军;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王晓辉;全球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微观与宏观机制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刘晓鑫;基于金融视角的中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熊芳;中国贸易失衡问题[D];暨南大学;2012年
6 傅雪莹;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周靖祥;中国内外经济发展失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张坤;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与东亚经济转型[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连光;论资本分类配置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柳庆刚;经济增长、地方政府竞争、国家能力和结构失衡[D];北京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未无;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对美国制造业失业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3期
2 于学军;;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3 李寿生;21世纪的中国制造[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9期
4 叶振宇;叶素云;;要素价格与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5 杨挺;卢进勇;;投资促进在FDI中的作用——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1期
6 杨长ng;;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我国可能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11年02期
7 胡迟;;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65期
8 杨波;;美国制造业变迁与巨额贸易逆差的形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2期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晓晶;汤铎铎;林跃勤;;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10 祝丹涛;;金融体系效率的国别差异和全球经济失衡[J];金融研究;2008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吕铁 贺俊 黄阳华;[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宏程 ,王维贞;中日政经矛盾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4年03期
2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国外的视角[J];东南亚研究;2006年03期
3 吴建民;;东亚经济一体化呼唤着加强金融合作——在东亚思想库网络“金融合作工作组”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曹宏苓;;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J];国际观察;2006年06期
5 卢新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7年06期
6 梁碧波;;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美国东亚战略的调整[J];学术论坛;2008年06期
7 范开琼;;中国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作用方式初探[J];世纪桥;2009年11期
8 黄范章;李大伟;;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趋势及中国的战略思考——兼论日本地震对东亚经济的影响[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1期
9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东南亚纵横;2012年02期
10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J];东南亚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文;刘婷;;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韩货币合作研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正绪 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学者;将半岛问题纳入东亚经济一体化[N];东方早报;2013年
2 暨佩娟;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出现新亮点新希望[N];中国改革报;2013年
3 本报驻泰国记者 暨佩娟;东亚经济一体化呈现新亮点[N];人民日报;2013年
4 田成川;东亚经济一体化:贵在真诚互信[N];中国财经报;2003年
5 片羽;投资合作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06年
6 许慧妍 本报记者 马洪香;刘方会:东亚经济一体化时机已经成熟[N];联合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索寒雪;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应因纠纷而止步[N];中国经营报;2010年
8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东亚经济一体化切勿掉入美国陷阱[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东亚经济一体化“回暖”[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董克伟;东亚经济一体化时机渐熟[N];中国改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长培;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彭述华;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TB敦益;基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加坡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丽;泛东亚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6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春英;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日经济关系[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邱建国;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D];山东大学;2008年
3 孙晓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动力分析[D];外交学院;2008年
4 马霞;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关系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王洪彬;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塔娜;中日合作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D];延边大学;2009年
7 Ingason,,Asgeir;东亚经济一体化:中国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8 董大朋;东亚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冶晓东;不可逆转的东亚经济一体化[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胡英英;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澳自由贸易协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7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3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