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灾难风险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本文关键词: 灾难风险 经济波动 RBC模型 财政政策 出处:《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构建了包含灾难风险因素的RBC模型,通过区分TFP(全要素生产率)灾难、资本灾难与双重灾难三种灾难形式,分析灾难风险因素对我国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量化灾难事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对灾后经济复苏的作用。研究发现:(1)含灾难RBC模型能够有效改善无灾难RBC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能力,且双重灾难模型对中国经济的解释力要明显优于TFP灾难和资本灾难模型;(2)灾难事件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性远大于美国,且对各经济变量的相对破坏程度也与美国相异;(3)适度的政府补贴能够有效削弱宏观经济受灾难冲击的程度,但在缩短灾后宏观经济复苏时间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本文还通过引入偏好冲击与资本调整成本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RBC model with disaster risk factors is constructed. By distinguishing three types of disaster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disaster, capital disaster and double disast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ability of explaining the disaster risk factors to the economic fluctuation of our country. On this basis, the effects of disaster events on macro-econom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fiscal policy support on post-disaster economic recovery are quantif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aster-containing RBC model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mpact of disaster-free RBC model on China's macroeconomic recovery.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economic fluctuations, Moreover, the dual disaster model is much more destructive than the TFP disaster and capital disaster model in explaining China's economy, and the disaster event is far more destructive to the Chinese economy than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gree of relative damage to various economic variables is also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moderate government subsidies can effectively weaken the extent of macroeconomic shocks, but the effect is not obvious in shortening the time of recovery after the disast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by introducing preference shocks and capital adjustment cost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132)的资助
【分类号】:F1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君斌;王文甫;;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J];管理世界;2010年01期
2 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的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黄赜琳;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财政政策效应——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6期
4 李春吉;孟晓宏;;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晓晶;汤铎铎;林跃勤;;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6 陈彦斌;霍震;陈军;;灾难风险与中国城镇居民财产分布[J];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7 庄子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福利成本研究——基于小概率“严重衰退”事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年04期
8 吕朝凤;黄梅波;;习惯形成、借贷约束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9 庄子罐;崔小勇;龚六堂;邹恒甫;;预期与经济波动——预期冲击是驱动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力量吗?[J];经济研究;2012年06期
10 李春吉;范从来;孟晓宏;;中国货币经济波动分析:基于垄断竞争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国立;苏莉莉;;“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研究综述[J];北京党史;2006年03期
2 胡宝娣;汪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消费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3 李平;余根钱;;Regulatory intervention rescued China from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China Economist;2010年02期
4 李树培;白战伟;;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动态演变——基于时变参数模型的考察[J];财经科学;2009年09期
5 刘瑞明;;中国经济的体制困境与波动形成:一个理论框架及其检验[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6 李树培;白战伟;;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效率与效力比较——基于SVAR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5期
7 齐鹰飞;王宪勇;;技术冲击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8 张攀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2期
9 黄赜琳;;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分析——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10 黄赜琳;王敬云;;基于产业结构区际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黄蕾;孙楚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A];第十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5 王燕武;;财政政策、有效供给能力与经济波动——基于RBC模型的实证研究[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刘瑞明;白永秀;;晋升激励、宏观调控与经济周期:一个政治经济学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郭其友;陈婧;;土地供给与经济周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理论诠证[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10 蒋基路;;全球会计治理:跨国并购决策与会计准则趋同[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鹏;台湾经济波动冲击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霜;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下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娟;中国经济波动研究:基于总量和产业层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高鸿;中国货币流动性管理效应及工具运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朱钧钧;主权违约风险的评估方法和预警模型[D];复旦大学;2011年
9 唐汉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和形成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丁从明;财政分权、经济波动及其效率损失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德q,
本文编号:1499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49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