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资本的二次创新与技术依附的关系考量
本文关键词: 二次创新 技术依附陷阱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通过产业集群创新、设备购置策略、专利引进策略,成功地借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出口到原创国;也有很多国家摆脱不了国外技术的援助,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技术依附陷阱。对此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any countries throug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equipment purchase strategy, the introduction of patent strategy,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two times innovation 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as formed its own core technology and export to the original country; there are a lot of countries get rid of foreign technical assistance in behi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roduction. The backward technology dependence trap. Analysis of this relationship,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分类号】:F11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书兴;亚洲四小技术创新及其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良谋;内生与动态: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的两个支点[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7期
2 刘兴赛;;论周期中资本边际效率的演进、扭曲与崩溃——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财经研究;2009年11期
3 徐巨洲;探索城市发展与经济长波的关系[J];城市规划;1997年05期
4 肖磊;赵磊;;长期经济波动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4期
5 包晓峰;;从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5期
6 王其藩,李农;中国经济与长波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吴艳;贺正楚;;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与布局研究综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程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叶通贤;;自主创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灵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10 张作荣;世界经济长波演进与我国多层级金融中心体系的形成[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胡绍雨;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瑞祥;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徐政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与财税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6 陈蕾;基于创新系统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8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姚志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10 杜金沛;高新技术经济发展:技术、制度与资本的耦合[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钟娜;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风险及规避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婉平;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达平;技术驱动下通信产业生态群落运行机理与演替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金惠娟;韩国电子制造业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尹晓星;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肖立新;广西桑蚕产业技术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吴艳;基于知识发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与布局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蔚文靖;技术创新与山东省经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唐波;湖北省区域创新创业能力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洪伟;刘胜强;刘阳;;实施二次创新的战略 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J];商场现代化;2007年20期
2 王顺义;论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04期
3 蔡伟,于英川;二次创新的过程与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软科学;2000年04期
4 杨名;姜照华;;中国创新模式的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11期
5 李军波;董少锋;刘强;;中日两国经济集群化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年21期
6 陈香堂;;谈温州产业技术跨越的条件与策略[J];商业时代;2010年33期
7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8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9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10 冯德连,张兴云;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化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智华;李桐;;中国两大增长引擎:经济特区和产业集群——它们是如何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0年期 总第3期)[C];2011年
2 张国良;;第十五章 国际金融危机与特色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研究——以浙江省为例[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3 李曦辉;;产业集群对我国可持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玉芳;李建中;;产业集群在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分析——以苏、浙、粤三省民营经济发展模式为例[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付本良;;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打造县域经济强市[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周勇;;产业集群——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县域经济发展——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方吉生;;北部湾发展要依托产业集群[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萍;;论流通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朱洪辉;;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陕西省户县纸箱集群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录青;;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2 董爱国;壮大骨干企业 形成产业集群 培育专业市场 加快经济发展[N];驻马店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郑彬;县市需要聚人气积财气[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4 实习生 胡虹贤 通讯员 曹亮;区域竞争的关键--产业集群[N];解放日报;2004年
5 郭先登;对青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N];青岛日报;2005年
6 柯然;壮大产业集群,推动汕头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N];汕头日报;2005年
7 周霖;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内生机制与学习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4年
8 刘黄;相对垄断 无碍技术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9 周明生;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作用[N];浙江日报;2005年
10 李瑞 崔玲;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考[N];长治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晓慧;产业集群与日本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宋敏;榆林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许超;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王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6 王育新;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敏;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北区域经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忠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欢芳;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发展水平及升级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余丽霞;金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魏海娜;“呼包鄂”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4 沈继伟;基于产业集群的日照临港经济增长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鲜成勇;重庆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范亚舟;重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7 陈丽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王文卿;江苏省扬中市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汪文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湖南的发展战略[D];湖南大学;2003年
10 刘艳;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若干影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5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5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