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13:44

  本文选题:陕西省 切入点:循环经济 出处:《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主要依靠投入大量资本和开放、开发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显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一些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供需失衡、成本上涨、价格下跌等问题的考验,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有些已成为陕西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陕西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文中结合陕西地域及自然资源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可持续发展观,论述了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概况,在初步了解以农业和生态服务业为主的陕南、工业和农业为主的关中、能源为主的陕北这三大区域概况的基础上,逐一分析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客观、准确地找出各自的制约因素,主要归结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普及和认识、法规政策的支持、资金和技术不到位等。归纳出适合陕西三个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并针对这三大区域分别提出在陕南要完善并健全推行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与支撑体系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在关中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形式多样的农合组织,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完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创新机制;在陕北要充分利用其天然的煤、气、油等资源优势,主要建设结构合理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在发展的同时综合考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做到全面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haanxi Province has mainly relied on investing a lot of capital, opening up and develop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his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have further emerged. The huge consump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hav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effect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Some industries are facing the test of overcapacity,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rising costs, falling prices, and so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brought by development are also gradually emerging. Some of them have become the constraints of Shaanxi's economic and social health,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and urgent for Shaanxi to develop a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s region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applies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econo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the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e major regional conditions, namely,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services, Guanzhong,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northern Shaanxi, where energy is the main source.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each region one by one, and finding out their respective restrictive factors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it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support of laws and policies, Th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re not in place, etc. The model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Shaanxi are summed up, and in view of these three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of promoting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perfected in the south of Shaanxi. In Guanzhong,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nd active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farmers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nd build up the basic conditions, support system and polic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Organiz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 form the main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perfect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for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and make full use of its natural advantages of coal, gas, oil and other resources in northern Shaanxi, The main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ial park with reasonable structure is to consider the bala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synthetically while developing so as to realize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of overall sustainable and benign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巧;迎接“循环经济”的到来[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2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3 李剑;;人与自然在循环经济中握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4 ;何谓“循环经济”[J];求知;2003年02期

5 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6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7 ;环保总局四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8 田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关系如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9 李颖,杨慧敏;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10 张力,卢平书;关于钨制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点思考[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新型青钢[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2 刘国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一)——兼论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层面[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二)——运用“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钱进强;;试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我国循环经济2008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7 王厚亮;;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践[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岑生;;竖立循环经济理念 创建生态示范行业[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诸大建;;在新发展观的平台上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纯友;专家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献策[N];安徽日报;2005年

2 ;循环经济:奋力崛起新机遇[N];安徽日报;2005年

3 石中元;初露端倪的循环经济[N];北京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庆国;循环经济的圈一定要画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郭军;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与立法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鲁潍;“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记者 郭文生;天津推行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周雁凌 庄家成;山东八项措施力推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季昆森;将循环经济的原理渗透到环保工作中[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记者 原二军;循环经济改变发展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夏鹏;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朴明洵;韩国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青;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建治;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郑欣;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晨;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分析及我国策略[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16633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633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