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格局演化及产业特征

发布时间:2018-04-01 11:15

  本文选题:经济技术开发区 切入点:空间格局 出处:《地理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增长关键节点,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收集整理东部沿海地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分析了1996-2013年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及产业集聚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开发区空间集聚程度增强,呈现出由"多中心集聚"向区域"单中心集聚"的演变规律。2开发区空间集聚规模和强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快速提高的趋势,表明空间集聚范围扩大,但是集聚程度并没有降低,反而随着集聚范围的扩张其集聚强度也进一步加强。3各集聚区域的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集聚规模最大的区域集聚强度却较小。4东部沿海开发区主要发展产业为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业、通信电子、食品行业、石油化工共五大类行业,各类型产业分布格局差异显著。
[Abstract]: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s the key no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dopts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out the basic data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Using multi-distance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 from 1996 to 201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f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from 1996 to 2013 is enhanced. The evolution from "multi-center agglomeration" to "single-center agglomeration". 2. The scale and intensity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development zones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rapidly, indicating that the scop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was enlarged, but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did not decrease. On the contrary, with the expansion of agglomeration scope, the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also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agglomeration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of each agglomeration region. The largest agglomeration area has a relatively small agglomeration intensity. 4. The main development industri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development zone ar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extile and clothing industries, tele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food industries,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various types of indus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6)~~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明宇;;产业升级背景下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09年11期

2 何书金,鲁奇,苏光全,郭焕成;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1999年04期

3 何书金,苏光全;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4 张晓平,刘卫东;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5 陈汉欣;关于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与布局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报;1989年04期

6 龙花楼,蔡运龙,万军;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6期

7 王慧;;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J];地理学报;2006年10期

8 袁丰;魏也华;陈雯;金志丰;;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J];地理学报;2010年02期

9 张景秋;陈叶龙;;北京城市办公空间的行业分布及集聚特征[J];地理学报;2011年10期

10 张晓平;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长丰;安徽省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何泉;;基于产业园区发展的山水型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优化建议——以黄山市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建筑;2009年05期

3 师子峰;;层次分析法在丘陵地区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中的应用——以重庆市黄泥堡项目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4 许素;周勇;郧文聚;;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区域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5 杜玉梅;何芳;;我国开发区土地利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吴金华;尹剑;梁晶晶;;铜川开发区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7 张广生;;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襄樊国家级高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王丹;赵源;倪长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9 朱秋芳;赵寒冰;;紫金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0 王晓军;刘毅华;;土地利用公平绩效评价的主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娜;石培基;李建豹;;基于GIS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黄伟;;“退二进三”中工业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苏州工业园CBD南、北工业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苏华;;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几点思考[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4 王昆;;开发区土地集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逸;黄贤金;吴晓洁;郭燕浩;;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巨革;李润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建议[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文梅;陈松林;;厦门市开发区用地集约度及其空间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邓智团;;要素集聚技术进步与城市生产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实证分析(1978—2004年)[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9 周明生;苏炜;高彦彦;;区域政策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发展经验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赵小艳;卢雨田;;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创新的实践研究——以多源遥感影像在吴江总体规划中的应用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耀尧;创新产业集聚与中国开发区产业升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平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郝海燕;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薛春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丽丽;沿海工业园区用地用海布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温富荣;昆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兴旺;基于GIS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成果发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倪贵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文梅;福州市开发区与城市结构演化关系及协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缉慈;陈平;马铭波;;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徐辉;国外以大学为依托建立高科技开发区的经验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6期

3 张旭明 ,李辉;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群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04年06期

4 吕薇;关于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盖国凤;申健;;汽车服务业整合发展战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9期

6 刘志阳;姚红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特征、培育模式与政策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张景秋;陈叶龙;张宝秀;;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8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9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10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花楼;我国开发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操作化途径[D];北京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蹇铀;成都市汽车服务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本顺:坚决打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攻坚战[J];领导决策信息;2013年33期

2 邱占魁;李玉华;王永亮;李启生;;加快发展辽东半岛沿海地区贸工农产业[J];农业经济;1987年04期

3 张乐育;;论我国外贸发展必须以沿海地区为重点、主要港口为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4 刘海民 ,马魁君 ,王坚 ,方新 ,吴士深 ,令完成 ,刘敬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J];w芸,

本文编号:16953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53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