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选题:劳动力 切入点:流出地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2期
【摘要】:在对劳动力大规模流出与当地经济增长进行理论诠释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函数模型,运用1982-2010年的实际数据,对劳动力大规模迁出、政府干预与当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大规模流出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新古典模型揭示的劳动力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能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事实并不相符:一方面,对区域经济而言,资本投入不变,劳动的减少会使得经济总量低于其潜在水平;另一方面,劳动力大规模流出劣化了当地人力资本结构,同样削弱当地经济增长.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rge-scal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and the local economic growth, combined with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using the actual data from 1982 to 2010, the large-scale emigr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s mad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shows that the large-scal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local economic growth. The new classical model reveals that the labor force flowing from backward regions to developed regions can reduc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promote 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fact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it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y. If capital investment remains unchanged, the reduction of labor will make the economy lower than its potential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ive outflow of labor will degrade the local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weaken the local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7321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SWU1309003,SWU1309431,SWU1409317)
【分类号】:F249.27;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坤荣;余吉祥;;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劳动力分工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年03期
2 刘强;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3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年08期
4 王子成;;外出务工、汇款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04期
5 卢小丽;谢贤健;;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收敛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洪功翔;丁媛;;安徽国有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张娟;李晓光;李淑颖;;财政支出对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8年06期
6 李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7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孙植华;翟有龙;;浅析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黄念兵;孙超英;;四川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陈飞翔;黎开颜;刘佳;;“Lock-in Effect” to Be Blame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mbalance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4 梁红岩;;经济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距变动的影响——以山西与江苏、浙江的比较为例[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政;何彬;;国有企业部门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6 张菲;赵凯;;二元经济视角下陕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夏龙;王兆洋;;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斐;孙向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变化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郭剑雄;;公平教育、竞争市场与收入增长的城乡分享[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经济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9 丁重;政府干预与中国创造性破坏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8 康艳芳;基于多元统计的湖北省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子一;中国现阶段地区间收入分配持续不平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虎;刘彦随;;山东乡村居民收入地域差异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2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3 章元;陆铭;;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4 周云波;我国农村二元经济转换及其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4年01期
5 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6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7 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8 陶应虎;;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0年04期
9 林建,顾磊;四川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J];农村经济;2005年04期
10 冯瑛;郭素华;陈建东;;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研究——以2003~2008年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为例[J];农村经济;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农;论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06期
2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何国清;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桂雪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应对入世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熊伟;西部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6 肖迪;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区域经济[J];北京统计;2003年10期
8 周应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张小南;西部开发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符宇忠,赵明;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9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99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