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
本文选题:城乡收入 + 经济发展 ; 参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本研究以省级区域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ER指数度量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在对省级区域极化程度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将各省级区域划分为三类区域;然后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区域分别构建省级区域面板协整模型,考察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协整关系检验表明全国及各类区域均支持长期协整关系的存在。面板协整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对全国而言,发现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的影响效应,即极化程度越明显,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大;对于不同类型区域而言,发现我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已经形成了各聚类间的异质(省级)长期稳定关系,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两极分化对其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越大。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provincial region is taken as the basic analysis unit, the ER index is used to measure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in China,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provincial regional polarization degree, the provincial regio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Then the provincial regional panel co-integr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rban-rural income polariz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est of co-integration shows that the long-term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exists in the whole country and all kinds of regions.The results of panel cointegration model show that: for the whole country, the polarization of incom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more obvious the polarization degree, the greater the negativ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s,It is found that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st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ome polar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reater the negative effect of polariz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结构调整与收敛性变化研究”(10YJA790015)
【分类号】: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龙翠红;洪银兴;;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当代财经;2010年06期
2 陈安平;;我国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面板协整与因果关系研究[J];经济经纬;2010年01期
3 洪兴建;李金昌;;两极分化测度方法述评与中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J];经济研究;2007年11期
4 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2期
2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3 孙百才;;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两个“倒U”假说的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张淑翠;;教育及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5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符翔云;;浙江省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7 邱伟华;景瑞琴;;教育体系、收入分布与经济增长[J];财经科学;2007年03期
8 陈安平;;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鱼与熊掌能否兼得[J];财经科学;2007年06期
9 刘生龙;;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理论和实证[J];财经研究;2009年02期
10 陈志刚;王皖君;;金融发展与中国的收入分配:1986—2005[J];财贸经济;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董直庆;王林辉;李富强;;我国国有资本主导型经济的治理模式:控制权结构、经济制度改革和政府有效委托[A];第七届国有经济论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史龙祥;;经济开放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年15个营利性行业的地区截面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许冰;章上峰;;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测度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龙云;戴黔;;二元化条件下缩小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5 陈斐;孙向伟;;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3年第1期(总第22期)[C];2013年
6 陈斐;孙向伟;;中国城乡收入两极分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A];《中国区域经济》2013年第1期(总第22期)[C];2013年
7 王朝明;李梦凡;;极化效应下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判断标准与规模变动——基于非参数Kernel核密度估计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8 魏向英;;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市场规模机制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9 汪世绮;徐扬;;城市化、城市偏向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磊;收入分配与金融结构:中国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道信;中国石油资源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刘文超;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馨月;基于收入变迁的城镇居民乘用车需求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马汴京;我国地区经济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杰伟;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中市场增强型行为及绩效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胡晓晔;河南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继锴;基于外贸依存度的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国际经验和中国案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钟洪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艾华丰;金融压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贺晓丽;河南省区域经济空间极化格局分析及协调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任毅斐;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丽莎;政府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组合[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东新;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松日;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与社会制度[J];财经科学;2000年05期
2 倪晓宁;包明华;;地区差距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一个结构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9期
3 陈安平;;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差距缩小:鱼与熊掌能否兼得[J];财经科学;2007年06期
4 侯风云;张凤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年08期
5 刘霖,秦宛顺;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6 权衡,徐t$;收入分配差距的增长效应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02年05期
7 阮杨,陆铭,陈钊;经济转型中的就业重构与收入分配[J];管理世界;2002年11期
8 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改革中的收入分配变动[J];管理世界;1998年01期
9 杨俊,张宗益,李晓羽;收入分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1995-2003)[J];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10 林幼平,张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评论;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霞;;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库兹涅茨曲线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2 韩家彬;陈文新;于鸿君;;经济权利视角下城乡收入差距成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年06期
3 陈迅;孙成东;;城乡内部引起收入差距主要因素的对比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技术经济;2011年01期
4 郝向东;;关于社会转型期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再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年18期
5 李彬;;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变迁与分配政策的演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陈冲;;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真的抑制了消费吗?[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韩家彬;汪存华;杨龙见;;经济权利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民;;张家界旅游产业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程宏如;;影响苏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教育因素探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10 刘芳;;二元经济下人力资本流动的理论探析[J];经济导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兰;;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王雪琳;郑林;章青果;;江西省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3 王喜;秦耀辰;张黛;姜向亚;闫卫阳;鲁丰先;张金平;张艳;张丽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4 陈斐;俞彤晖;王鑫磊;;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屈凌波;胡兴旺;曹武军;;经济发展水平与产学研合作途径选择研究[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6 孙晓明;;县市经济与县市科技发展的联系[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7 徐洪才;;总论 探索中国经济再平衡之路[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8 龙文;杨海珍;李晶;昃于靖;刘丽;李银华;;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看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前景[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王玺;;世界城市开放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洁;张天顶;;经济发展与空气质量——基于中国城市SO_2排放量的实证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记者 王晋 吴佳佳;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N];经济日报;2005年
3 ;乙烯项目:为经济装上强力“引擎”[N];成都日报;2006年
4 杨平昌;要客观真实反映垦区经济发展水平[N];海南农垦报;2007年
5 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高合元;旱腰带经济发展的思路[N];咸阳日报;2007年
6 伍家岗区商务局局长 胡兆海;把握发展重点 提升商务经济发展水平[N];三峡日报;2006年
7 周永源;楚雄州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N];云南日报;2007年
8 徐方斌;贸促会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N];扬州日报;2006年
9 刘开仁;把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N];广西日报;2007年
10 吴生锋;科学谋划提升发展水平[N];扬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进伟;公共支出结构与经济发展绩效[D];吉林大学;2007年
2 何永达;制造业循环经济的测度与路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朱构峨;适度消费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4 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5 田起宏;文化、教育、经济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高洪贵;中国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环境、现状分析与实现路径[D];吉林大学;2013年
7 李新平;“两型社会”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黄易;基于可拓学的桐梓县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可持续性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杨志梁;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3E)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魏博文;金融危机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中等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奇瑛;成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3 孔晴;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07年
4 罗之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视角下小学教育投入城乡差距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叶勇;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与潜力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金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与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余娟;广西典型岩溶县生态承载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估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艳英;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实力的评估体系及综合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杜淑芳;乌海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先超;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42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4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