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要素禀赋对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影响
本文选题:要素禀赋 + 城镇化率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08期
【摘要】: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并运用产出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要素的随机前沿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排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城镇化水平、要素禀赋、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技术因素等五个维度出发,运用Tobit面板模型对影响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因素及其显著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从全国层面看,城镇化率、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碳减排效率均呈非线性影响关系,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资本的逐步深化,碳减排效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能源密集度本身对碳减排效率无显著作用,但对城镇化水平促进碳减排效率提高有放大效应;人口规模的减小、二产占比的下降与能源强度的降低均会促使碳减排更有效率,人口规模因素对碳减排效率的影响系数为0.049,略高于产业结构因素和技术因素,相关系数分别是0.030 6和0.014 2。进一步将全国样本按照要素禀赋异质性分为资本密集型省区、能源密集型省区、劳动密集型省区,对三个子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只有能源密集型省区的城镇化率与全要素碳减排效率之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相关关系。由以上结论得到的启示是,政府面对国际碳减排和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双重压力下,要注意从不同省份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出发,通过建立碳市场等措施倒逼能源型省份控制城镇化进程;疏通资本密集型省区资源向节能资源研发部门流动的通道;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省区的人口红利作用和第三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挤出效应。
[Abstract]:Based on the logarithmic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output distance function, a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with capital, labor and energy as input elements and GDP and CO2 emissions as output factors is established.The emission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O2 from 1995 to 2010 was measured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On this basis,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urbanization level, factor endowment, population scal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factors,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by using Tobit panel model.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he urbanization rate, the degree of capital deepen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re all nonlinearly 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urbanization rate, the capital gradually deepens.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has experienced a trend of first decreasing and then rising; the energy intensity itself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but it has a magnification effect on the urbanization level to promo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The decrease of the ratio of secondary produc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energy intensity will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size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is 0.049, which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and technical factor,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030 6 and 0.014 2, respectively.The national samples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capital-intensive provinces, energy-intensive provinces, labor-intensive provinces and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factor endowments.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ree sub-samples show that only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energy-intensive provinc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t a significant level of 5%.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above conclusions i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factor endowments of different provinces under the double pressure of international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arbon market and other measures to force the energy provinces to control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o dredge the flow of capital-intensive resources to energy-efficient R & D departments;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opulation dividend of labor-intensive provinces and the extrusion effect of tertiary industry to secondary industry.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基于FDI传导机制与国际市场结构变化的分析”(编号:09XJY011) 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区域工业差异与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研究”(编号:08JHQ0052)
【分类号】:F299.21;F124.5;X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2 涂正革,肖耿;中国的工业生产力革命——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及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3 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4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5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6 孔翔,RorbertE.Marks,万广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0—1994[J];经济研究;1999年07期
7 严红;;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2期
8 徐康宁;邵军;;自然禀赋与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命题的再检验[J];世界经济;2006年11期
9 魏楚;沈满洪;;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8年11期
10 王志平;;生产效率的区域特征与生产率增长的分解——基于主成分分析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卫国;;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4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5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6 杨秀玉;;我国电信行业经济效率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8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俊;徐晋涛;;省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趋势的分析——一种非参数方法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良举;王永培;;我国农村流通产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董雪兵;尹敬敬;文雁兵;;环境质量、政府规制与经济增长:一个拓展的内生性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9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10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谢敏;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9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何坚;基于要素供给条件变化的产业发展成本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3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4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5 冯根福;刘军虎;徐志霖;;中国工业部门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6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7 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4期
8 李晓曼;;我国西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年03期
9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10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年10期
2 傅京燕;;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我国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3 傅京燕;周浩;;对外贸易与污染排放强度——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1998—2006)[J];财贸研究;2011年02期
4 郭红燕;韩立岩;;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8年01期
5 傅京燕;;国际贸易中“污染避难所效应”的实证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6 周茂荣;祝佳;;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基于ACT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7 傅京燕;张珊珊;;中美贸易与污染避难所假说的实证研究——基于内含污染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8 于峰;齐建国;;开放经济下环境污染的分解分析——基于1990~2003年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J];统计研究;2007年01期
9 张少华;陈浪南;;外包对于我国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业面板数据[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1期
10 高明;;环境污染与贸易自由化:国外研究发展综述[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陈立宏;中碳经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选择[N];中国财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娟;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溟源;基于要素禀赋的区域环保产业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博;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3 向晶睛;污染避难所假说:中国的验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朴美敬;生态成本测度与FDI东道国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钱静;环境规制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42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74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