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产业系统耦合 + 海陆产业系统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摘要】:为探寻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天津2000-2010年海陆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海陆产业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2)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协调度稳步提高,先后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三个阶段;(3)天津海洋产业系统和陆域产业系统对耦合系统发展的功效贡献具有时序规律,各子系统自身演化过程经历了"S"型的周期性变化。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ath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oncept of coupling of land and sea industry system is put forwar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land and sea industry system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wo sub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model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s established,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ianjin's marine and land industry system from 2000 to 2010 are measured, an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 and land industry system is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and sea industry system in the future is forecasted by using GM1 / 1) mod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ianjin sea-land industry system is very high from 2000 to 2010, and it has been in a high level coupling state during 2000-2010.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ianjin sea-land industry system has steadily improved, and it has experienced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Tianjin marine industrial system and land industrial syst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pling system has the time series law,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each sub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S" type periodic change.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理工大学循环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046)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编号:TJYY12-054) 天津市科技兴海招标项目(编号:KJXH2011-27)资助
【分类号】:F121.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增林;王泽宇;;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2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3 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山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协调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4 任志远;徐茜;杨忍;;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期
5 方景清;郝翠;孟伟庆;张龙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J];海洋环境科学;2011年01期
6 狄乾斌;韩增林;;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演进特征及其系统耦合模式[J];经济地理;2009年05期
7 岳明;李敏强;;海岸带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2期
8 李健;滕欣;;区域海洋战略性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张明媛;袁永博;周晶;冯士森;;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城市承灾经济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10 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中国软科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树式;林俊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钦州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岳大鹏;王会;王亮;;基于DEA模型的陕西省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3 杨山;张武根;李荣军;;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4 孙荣;吴天微;;运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沪深300指数变动[J];财会月刊;2011年24期
5 韩增林;狄乾斌;;中国海洋与海岛发展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6 陈忠升;陈亚宁;李卫红;陈亚鹏;;塔里木河干流径流损耗及其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J];地理学报;2011年01期
7 范斐;孙才志;;辽宁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2期
8 白静;马延吉;温兆飞;;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9 黄剑坚;王保前;;我国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2年05期
10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2 夏广锋;;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昕;海洋灾害补偿基金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郭嘉良;海岸带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随机梯度和规则集成评价预测[D];天津大学;2010年
4 冯琳;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6 刘艺;应急云环境下任务导向的应急组织敏捷协作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高乐华;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优化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孟凡东;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10 高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多核应急协同决策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范斐;海陆统筹下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炜;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福建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董瑞华;基于产业间竞合关系的海洋经济系统演化路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李硕;我国水产加工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张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杨洋;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机理及对策[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孙智宇;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9 钱丽丽;试探葫芦岛文化产业振兴之路[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白静;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2 马妍;朱晓东;;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3 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2期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5 任继周;葛文华;张自和;;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J];草业科学;1989年05期
6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7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8 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J];草业学报;1995年01期
9 任继周,贺达汉,王宁,朱兴运,李镇清;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10 尹紫东;系统论在海洋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向冰;[N];中国海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卫东;区域国土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2年
2 刘桂春;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明媛;城市复合系统承灾能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怀宇;海洋生态经济复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及可持续发展评价[D];天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立民;卢宁;;关于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7年08期
2 侯英民;;实施海陆统筹协调发展[J];商周刊;2009年14期
3 刘明;;社会发展的海陆统筹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年08期
4 鲍捷;吴殿廷;蔡安宁;胡志丁;;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J];中国软科学;2011年05期
5 李健;滕欣;;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6 周江勇;;桥海兴县 海陆一体[J];今日浙江;2006年21期
7 徐质斌;;构架海陆一体化社会生产的经济动因研究[J];太平洋学报;2010年01期
8 孙吉亭;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9 曹可;;海陆统筹思想的演进及其内涵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05期
10 奚政;;上海陆港快行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少春;;在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推动海陆一体化开发[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成刚;张锡宝;;山东“蓝区”建设“海陆统筹”的认识与思考[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3 赵亚萍;;基于海陆一体化的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性分析[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邓云锋;韩立民;;海陆经济板块的互动关系及其一体化建议[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5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机制研究[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6 王傜萱;;浅析海陆经济的统筹发展[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7 ;第一篇 海陆统筹与可持续发展[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朱坚真;师银燕;周映萍;;科学发展观与南海区域海陆统筹发展战略初探[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马士基海陆调整北美航线[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10 王建龙;;加强滩海陆岸油田企业安全管理的探讨[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钱秀丽;以海南为试点实施“海陆统筹”[N];中国海洋报;2007年
2 特派记者 邱大军 陈成智;统筹发展应包括“海陆统筹”[N];海南日报;2006年
3 尹国峰 黄育桐;海陆围堵重拳出击[N];边防警察报;2008年
4 刘开立;岚山边检加强海陆一体化远程管控[N];人民公安报;2009年
5 杨大义;中兴海陆:“四位一体”挖潜增效[N];中国船舶报;2012年
6 李文荣;加快海陆互动 建设沿海强省[N];河北日报;2007年
7 孙建军邋徐颖峰 吴丹红;推进海陆一体化 建设和谐新象山[N];宁波日报;2007年
8 冯威力;营销就是经营品牌[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李永春;胜利油田普查滩海陆岸石油设施[N];中国石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向冰;“海陆统筹”应列入“十一五”规划[N];中国海洋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宁;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军;海陆资源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5 曹可;环境约束下的辽宁省海陆产业统筹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6 殷晓冬;声学测深数据处理与海陆数据集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唐万梅;几个预测方法及模型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王育红;灰色预测模型与灰色证据组合模型研究及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谢妮;深圳市HIV/AIDS疫情分布特征与预测模型比较[D];中南大学;2011年
10 毛树华;灰关联决策与灰生成算子的理论及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琳;基于海陆统筹的海岸线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邓爱红;广东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3 高扬;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环渤海地区海陆一体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伟光;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5 吴姗姗;大连区域海陆经济互动机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乐萍;基于海陆统筹的辽宁省海陆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7 潘韦妤;海陆界面可持续景观规划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8 陈永政;基于“门到门”的集装相海陆联运模式的低碳性和经济性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邱志高;河口海陆分界线划分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王红光;夏季中国东部地区海陆温差与降水的关系[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868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6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