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南省自然生态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9 23:34

  本文选题:生态足迹 + 生态承载力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以海南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海南省2012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关系,力求为处理海南省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海南省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4 7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53 6hm2,生态足迹是其生态承载力的1.37倍左右。对区域生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处于1.1~1.5区间,存在赤字问题,生态承载状况超载,并提出了海南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Abstract]:Taking Hai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nan Province in 2012 are calculat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nalyz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Hainan Provinc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Hainan Province in 2012 is 1.574 7hm2/ and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1.153 6 hm2.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bout 1.37 times of i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lance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upply and demand, the balance index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in the range of 1.1 ~ 1.5, there are deficit problems, 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overloade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 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分院;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11095)
【分类号】:F127;X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立群;尚金城;;海南省生态足迹及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蒋依依,王仰麟,卜心国,王建华;国内外生态足迹模型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3 杨忠勋;对庆阳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初探[J];甘肃农业科技;2001年03期

4 冯伟;周泽龙;陈维;黄志军;;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综述[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5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3 王丽;王凯;;基于生态足迹的滁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4 杜轶;张勇;;山西省2001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吴之正;顾卫;许映军;林叶彬;黄树青;;基于生态足迹的沧州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6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7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8 陈计兵;李玉平;;2003~2009年邢台市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9 吴全雷;汪云甲;;焦作市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智全;于爱忠;罗珠珠;陈年来;黄高宝;;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甘明超;;西藏地区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2 刘杨;刘剑;徐建刚;;从生态学视角看城市人口容量问题[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4 杜轶;;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震;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肖建红;水坝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及其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姜德文;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损益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阿如旱;近50a京津风沙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6 熊鹰;湖南省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建东;城市风景名胜公园环境容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邱微;黑龙江省资源与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刘戈;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孟宪华;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马健雅;生态足迹理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庞莎;榆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脆弱性分析与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辉;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湖景区可持续性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静;旱区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D];长安大学;2011年

8 王银洁;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李建;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关露;基于生态足迹法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原荣;朱晓媚;吴安湘;周青山;;桂林市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史平平;尹君;张贵君;杨光;;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秦皇岛市发展可持续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3 于法展;李保杰;张艳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张翔;尹海伟;徐建刚;;吴江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5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6 戴明忠,盛学良;江阴市近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7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黄肇义,杨东援;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痕迹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2001年11期

9 王书华,张义丰,王忠静,毛汉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郊经济协调评估——以河北省新乐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10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刘平;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年05期

2 王开运;邹春静;孔正红;王天厚;陈小勇;;生态承载力与崇明岛生态建设[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3 石月珍,赵洪杰;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05年03期

4 唐金利;匡耀求;黄宁生;朱照宇;刘宇;肖慧娟;;广东省2003年的生态踩占与生态承载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刘厚仙;汤海燕;简敏菲;倪才英;;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J];江西科学;2006年05期

6 许联芳;杨勋林;王克林;李晓青;张明阳;;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7 顾康康;刘景双;窦晶鑫;;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8 朱志平;郑蕉;;生态承载力研究展望[J];林业建设;2007年04期

9 蔡海生;朱德海;张学玲;赵小敏;;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10 董成森;陈端吕;董明辉;邹冬生;熊鹰;;武陵源风景区生态承载力预警[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张金萍;张丽君;;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翁异静;邓群钊;;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5 张富刚;刘彦随;;“生态省”目标导向下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以海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采访人 本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生态承载力是合理消费判断标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 实习生 谭飞燕;控制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城市风道 治霾良策咋落实?[N];中国花卉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贾同温 高金;用“讲懂守”活动推动保定绿色崛起[N];保定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韦晓宏;可持续经济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钟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沈琪;崇明生态岛建设空间决策支持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宁;生态承载力在工业区管理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9年

3 刘俊艳;陇东地区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治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孟凡静;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阿克苏河—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晨;烟台市牟平区生态承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吴佳璐;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力综合测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子宁;黑龙江省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沈雪;沈阳经济区典型小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及驱动力分析[D];辽宁大学;2014年

10 刘士锐;郑州市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2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12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