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0 19:30

  本文选题:土地利用 + 建设用地 ; 参考:《中国土地科学》2015年05期


【摘要】:研究目的:以江苏省为例,对比分析江苏省62个县(市、区)1999—2011年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差异。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结果:(1)江苏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较大,1999—2011年全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降后升,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左右;(2)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存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08年以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2008年以后主要依靠综合效率的提升。研究结论:江苏省正处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阶段,应根据各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和不同级别,制定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技术进步率,为全国实现"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s: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62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9 to 2011. Research method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Jiangsu province is large, from 1999 to 2011.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first dropped and then rose, the lowest point appeared around 2008. (2) most of the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ha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Before 2008, it mainly depended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fter 2008, it mainly depended on the promoti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Jiangsu Province is in the phase of investment driven to innovation drive,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every cit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y, the formulation of differenti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schem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at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actor driven", "investment driven" to "innovation driven".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4)
【分类号】:F127;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陈志刚;陈逸;;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2 杜官印;蔡运龙;;1997-2007年中国建设用地在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3 杨学成,汪冬梅;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成长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4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5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孙铁山;;中国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6 王昱;丁四保;卢艳丽;;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配置——基于2003—200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6期

7 刘秉镰;李清彬;;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实证分析:1990—2006——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8 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世界经济;2005年05期

9 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10 李娟;李建强;吉中贵;陈海军;魏晋;;基于超DEA模型的成都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资源与产业;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林;高安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区域内生增长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2 姚洪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服务业路径[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3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4 李茹兰;张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对我国区际经济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周燕;蔡宏波;;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1996-2007[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陈赤平;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与社会主义前景[J];商业研究;2001年04期

8 何格;欧名豪;;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9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10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吗?[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刘瑞;;中国经济奇迹的标志性与持续性[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谢芒芒;赵敏娟;;陕西省城镇土地效率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陈辉;;中国公共行政学的范式研究[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常亚青;;中国工业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分析[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高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多维反思与中国的政策选择[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9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10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赵善华;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善杰;软预算约束下的宏观经济与政策实践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武俊;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文斌;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房晓丹;土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基于长三角面板数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冯毅;我国财政政策变迁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陈伟;内生增长框架下FDI对不同行业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荣爱兴;辽宁省城镇社会救助资金效率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朱丹;金融危机背景下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J];节能与环保;2005年06期

2 何格;欧名豪;;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时空分异研究——以青岛为例[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3 杨志荣;吴次芳;靳相木;姚秋萍;;基于DEA模型的城市用地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4 杨志荣;靳相木;;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5 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年06期

6 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5期

7 袁晓玲;张宝山;张小妮;;基于超效率DEA的城市效率演变特征[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8 王青;陈志刚;陈逸;;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1期

9 张占录;;基于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及空间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10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龚长兰;基于DEA方法的四川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3 施秧秧;DEA方法与Tobit模型相结合的工业用地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现太;中国工业技术效率研究——基于DEA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于报送建设用地备案数据有关要求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4年09期

2 吴先华,齐相贞;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3 ;细化监管是化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必要条件[J];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31期

4 方先知,何继善;建设用地评价体系研究——以湖南为例[J];系统工程;2005年09期

5 焦清;赵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与布局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年S2期

6 麻战洪;申志军;李慎鹏;唐孜斌;;湖南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J];国土资源导刊;2006年01期

7 尹庆志;;菏泽城市建设用地潜力情况调查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04期

8 黄兴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9 李宗华;;武汉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预测及对策分析[J];长江论坛;2006年05期

10 ;关于做好报国务院批准建设用地审查报批有关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6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5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7 李琳;陈松林;邓华灿;;基于分形理论的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福州市为例[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8 陈华;邓传明;狄秀梅;;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查松;张京祥;;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困境及其原因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汤怀志;吴克宁;靳取货;;对区域公路建设用地的集约化发展探讨[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兴局;长兴鼓励建设用地复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李恩平;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N];经济日报;2004年

3 颜晨;北京第二次土地联席会将为土地政策定调 建设用地在调控重点[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4 湖南省娄底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禹盛初;建设用地怎样跟踪检查[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赵黎明;建设用地的置换方法[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6 柳尧杰;我市建设用地文章“破题”[N];莱芜日报;2007年

7 冯军 冯国南 俞义;今年建设用地启动指标5595亩[N];宁波日报;2007年

8 记者 黄志军邋通讯员 李欣松;我区去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同比下降11.53%[N];法治快报;2008年

9 魏继禄邋记者 魏有景;加强供后监管 规范建设用地[N];南昌日报;2008年

10 田扬 张继军;滁州市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工作月报制度[N];安徽经济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5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孙利;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煜红;重庆城市建设用地合理供应规模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韩晓宇;基于人本经济视角的公路建设用地合理性评价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龙;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张红欣;石家庄市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姚小薇;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刘宗强;山地型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菊琴;建设用地增长分析及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何良将;现行建设用地配置模式真的管用吗?[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宿洪超;吉林省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梁发超;省域建设用地扩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敏;澧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郝方方;基于城镇化进程的甘肃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5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15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