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落中的协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探析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as subsystems of the large social system, are rela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d there are nonlinear logical relations, which can generate efficiency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talents, funds, technologies and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ordered state and dynamic energy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self-organized fluctuation and ord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ng-ter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oth side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2013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WU1309458,项目主持人:朱德全)
【分类号】:G719.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志忠;;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难点与路径[J];高教论坛;2013年01期
2 朱德全;;和谐与互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4 刘佳龙;;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王永保;;中职生教育成本估算方法探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5 王行靳;高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村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6 裴德超;李国;;协同学视野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任红勇;范方;;系统自组织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再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8 楼园,韩福荣;从自组织方法论角度看企业仿生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晏如;;谈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北京档案;2011年01期
10 周玉文,刘兴坡;污水流量序列关联维数的计算[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昌灏;;以超循环系统理论解读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探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张立新;王雅林;;国内外教育消费研究述评及展望[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娄峥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行政体制改革内在机理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汤雪梅;;Web2.0的自组织特性研究[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8 王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化教学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姚靠华;刘长船;;协同学隐喻的会计国际趋同[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李锐;鞠晓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段伟花;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俊;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韩晓燕;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逯明;自组织视野下的中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春霞;云南地方高校教育投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9 彭慧娟;金融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马文亮;基于协同理论的兰—西城镇区域协同演化的定量描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娣凤;;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7期
2 宣文俊;;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的重大体制与机制的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3 杨祖宪;邱福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4 朱静;试论办学体制与教育供求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2001年01期
5 张翼;多元办学体制的建构与教育公平的推进[J];教育与经济;2004年02期
6 胡赤弟;;论区域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7 柯春晖;;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教育政策取向和政策制定[J];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8 林毅夫;;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差距至关重要[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05期
9 张铭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机制分析——以西北五省(区)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09年06期
10 陈华宁;;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基于31省(市、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巍杰;试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何国清;论邓小平的区域经济思想及其战略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桂雪霞;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应对入世挑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熊伟;西部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5 肖迪;试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区域经济[J];北京统计;2003年10期
7 周应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8 张小南;西部开发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符宇忠,赵明;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靳铭;陕北区域经济环境的建设与经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荔;;品牌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兼述山西品牌的没落和缺失[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洪;;商洛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金融支持研究[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3 蒋正华;;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加快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4 林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西部关系问题[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来永钧;孙玉亭;王修鹏;;标准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6 陈晓娟;;成都市金牛区区域经济调查报告[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7 张锋;杨凡;田敏;;川渝两地城乡统筹与区域经济[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玫玫;;论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控作用[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志忠;;绿色生产力与区域经济[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林宝志;;浅谈高速公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临安市委副书记、市长 王坚;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徐晓琴;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N];中国审计报;2005年
3 马莉;上海合作组织迈向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3年
4 黄庭满;格局之变:从省份经济走向区域经济[N];国际商报;2005年
5 陈元杰;发展区域经济必先强基础[N];经理日报;2004年
6 记者 任春;我国与欧盟建立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庭娅;上合区域经济合作具五大优势[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8 记者 苗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十月召开[N];财会信报;2006年
9 陈孟平;强化区域经济 淡化区或经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李钢 刘华芹;加速推进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N];国际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永铭;跨国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3 朱容;法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5年
4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郝玉龙;区域经济元竞合关系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文星;地方政府间跨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何频;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生产力[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缪莉;区域经济合作的安全收益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岩;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海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罗远鹏;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1年
5 沈洁;湖北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波;乡镇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及其作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伟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晓丹;网络经济环境下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刘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陈素香;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方政府行为[D];汕头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61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6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