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差异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7 09:53
【摘要】:中部崛起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当前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利用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我国技术创新效率5年间有所增长,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6省发展并不同步,其中安徽、江西技术效率提升较快,整体效率排名靠后,各省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
[Abstract]:The rise of the central reg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Howev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is not balanced at present, and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imbalanc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is the difference in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using DEA method and Malmquist index method, the change trend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China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ex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x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is not synchronize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Anhui and Jiangxi has been improved more quickly, and the overall efficiency ranking is lower, the problems in the provinces are differen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商学院;
【分类号】:F124.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罗亚非;李敦响;;我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1期

2 郭思亮;李海涛;程晟;;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基于山东省17地市技术创新面板数据的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02期

3 乔占稳;刘峰;;基于DEA方法的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04期

4 郭磊;刘志迎;周志翔;;基于DEA交叉效率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11期

5 虞晓芬,李正卫,池仁勇,施鸣炜;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现状与原因[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6 徐小钦;黄馨;梁彭勇;;基于DEA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年06期

7 王秀丽;王利剑;;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的DEA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03期

8 张宗益;张莹;;创新环境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8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永兴;张国庆;;安徽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胡凯;朱惠倩;;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基于DEA的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3 陶爱祥;;江苏产学研合作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10期

4 蔡元成;赵敏;;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六省科技创新效率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5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田泽永;;中国区域创新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J];系统工程;2008年07期

6 李婧;白俊红;谭清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方法[J];系统工程;2008年12期

7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岳良运;;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9年08期

8 王杰;姜伊琼;;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5期

9 李南;谢忠秋;;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创新效率测评——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10 赵瑞芬;王俊岭;;区域创新环境梯级差异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马军杰;单晓光;姜南;;中国省域专利产出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韶;范飞龙;;我国区域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的综合评价——基于各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3 雷善玉;魏艳丽;;辽宁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朱承亮;师萍;安立仁;;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与研发创新效率——基于SFA模型的检验[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龚雪媚;汪凌勇;董克;;基于SFA方法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惠芳;李伟卫;徐晟;王冲;;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专利创新效率差异研究[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靖;石春生;;航空航天制造业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动态测度[A];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23场——2011国防科技工业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姚林修;北京市属高校投入产出效率与竞争力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肖泽磊;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和政策效果评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白俊红;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胡类明;中国高新区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郑贵忠;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马晓伟;江西省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问题智能诊断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周岩;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化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罗玲;东北三省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5 郭冬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曹锐;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区域创新效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检;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8 常甲辉;基于专利数据的我国长三角985高校产学合作模式及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琳琳;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陈海静;中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李冬梅,李石柱,唐五湘;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评价[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许长新;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分析[J];财经研究;1996年03期

4 唐厚兴,梁威;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5年07期

5 姚伟峰,何枫;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研究:贸易和FDI,谁更有效?[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2期

6 李美娟,陈国宏;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6期

7 李婧;白俊红;谭清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方法[J];系统工程;2008年12期

8 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9 李双杰;王海燕;刘韧;;基于DEA模型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3期

10 李建华;刘玲利;盛丽;;我国区域研发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易成栋;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兰;;劳动力区域流动、就业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李明贤;刘寒波;龚莉;夏一丹;;中部地区县域财政能力差异及其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熊艳喜;杨云彦;;劳动力流向、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陈思武;;武汉郑州谁是龙头[J];招商周刊;2005年29期

5 甘筱青;陈跃刚;阮陆宁;;我国中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6 丁辉侠;;制度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方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7 王宏伟;;中部物流园区:优势、问题与对策[J];理论探索;2010年06期

8 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J];技术经济;2011年08期

9 朱兰玉;;武汉城市圈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武汉市新洲区地方税务局课题组;;武汉城市圈同东部沿海经济圈经济税收比较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鞠颂东;李伊松;;物流中心与中西部经济发展[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晓萍;程龙生;;区间判断AHP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石玉凤;王尚志;;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综合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彭立明;;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冰凝;区域经济扶持将差异化对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3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5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中心城市领跑区域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5年

6 通讯员 罗盼生;零陵两万回乡创业者助力区域经济[N];永州日报;2009年

7 晓风;中部崛起必须抢抓历史性机遇[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赵琰峰;质量立区引跑区域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构建中部崛起增长极至关重要[N];上海证券报;2006年

10 吴静文;平川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N];白银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6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媛媛;人力资源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笪凤媛;FDI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冯彪;中部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分析及其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年

4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5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郭玉章;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陈森;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规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279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2279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