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及有机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that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market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a certain range of the results of the competition reflect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trength comparison of each participant. Becaus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strength comparison of each participant will change,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also in continuous evolu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regions has formed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ransferring out of the land and upgrading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The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nod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Changes in division of labor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nodes in the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After the war, the global scale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transfer from the first developed country to the later developed country.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undertaken the worldwid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is currently transferring from the east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uld strive to develop comparative advantag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key nodes of industrial status, and achiev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o master core technology and develop independent brands. Promote the position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t home and abroa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塞风,朱明春;论区域产业分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0年04期
2 刘映仙;关于两岸产业分工问题之刍议[J];台湾研究;1995年02期
3 尹晓波;浅议入世与闽台产业分工合作[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08期
4 杨艳;张磊;;从产业分工的角度看运输业的发展[J];综合运输;2007年06期
5 周一珉;刘雪瑞;;区域产业分工机理研究——以浙中为例[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李娜;;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7 李靖;;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研究综述[J];经济经纬;2009年05期
8 张艳艳;;促进区域产业分工的制度创新[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9 王彬彬;;四川产业分工与空间协同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6期
10 裴长洪;中国大陆的外商投资与东亚产业分工[J];当代亚太;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2 李非;熊俊莉;;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A];2007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论文集[C];2007年
3 郑向敏;;金门、厦门、泉州三地旅游产业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周艺怡;沈佶;;以城际战略产业链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周耀光;;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探讨[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6 潘照东;;转变方式 优化结构 协调发展——论内蒙古在首都经济圈产业分工及一体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郭文炯;王国霞;;关于首都经济圈与山西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思考[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安丽;陈耀:优化京津冀产业分工布局[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2 记者 吴秋余;广播影视业营改增 促产业分工精细化[N];人民日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课题组 执笔 肖金成 李忠 卢伟 刘保奎 王丽;做好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的文章[N];经济日报;2014年
4 川普国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以德;两岸面板产业分工合作已成形[N];闽南日报;2011年
5 刘桂斌;以自主创新谋跨越发展[N];人民日报;2003年
6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杜曙光;要素培育、产业分工与“中国制造”升级[N];光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周晓东;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抢先[N];江淮时报;2011年
8 记者 顾晓红;中日产业分工具有很强互补性 跨国投资领域应发展公共外交[N];联合时报;2012年
9 记者 谭华健 苏小红;明晰产业分工实现错位发展[N];中山日报;2009年
10 刘三琴;拟设“不开发区”再造美丽佛山[N];南方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廷廷;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庄荣良;海峡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动因、模式与经济效应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曹阳;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于挺;产业分工对产业创新的促进机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陈恩;台湾经济的结构分析[D];暨南大学;2003年
6 王得新;专业化分工与都市圈形成演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媛;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产业分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占学;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蔡悦;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陈雯;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罗大千;川渝两地信息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王琳;基于内外生变量机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演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李强强;兰州、西宁、银川产业分工与协同可行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周一珉;区域产业分工的机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程晓;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分工合作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雪锋;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新疆产业分工与区域竞争力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9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1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