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1 23:09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合理、协调的产业结构可以极大促进经济增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则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产业结构既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又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实力。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反映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层次,研究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促进该地区调节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在我国,由于政府实施了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部省份的经济增长相对迟缓,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结构效益较差。党的“十二五”规划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湖北省地处中部地区腹心地带,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整体实力位于中部前列,其自身的发展对中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5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9632亿元,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然而,湖北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三次产业层次不合理、产业结构“同构化”和“低度化”、产业配套能力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这就要求湖北省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加快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改革进程,使其成为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增长极。因此,研究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以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为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其次,本文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湖北省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和产业现状,研究了湖北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了湖北省和国内发达省份以及中部其他省份仍然存在差距,并分析了湖北省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详细地阐述了未来湖北省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并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对策。
【图文】:
对外贸易的发展,条件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的产业依次进行。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重化工业为主的资顺序的演进规律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要的“雁形形态论”学家赤松要在 1932 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构国际化,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图 1.1)。
图 3.1 2005 年至 2012 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趋势图注: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指 GDP 增速与各产业贡献率之积资料来源,根据 2005 年至 2012 年《湖北统计年鉴》整理得到第三阶段,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至今(2005 年至今)自从 2005 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这个大环境,第一产业的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化趋势明显、科技含量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稳中有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图 3.1)。以 2004 年和 2008 年为例,,2004 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分别占比 18%、41%、41%;2008 年这一比例变为 13.4%、48.7%、37.9%,由此可见,湖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加速,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超过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保持平稳。三、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79.2
本文编号:2534721
【图文】:
对外贸易的发展,条件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的产业依次进行。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集型产业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向重化工业为主的资顺序的演进规律符合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要的“雁形形态论”学家赤松要在 1932 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是与国际市场相适应,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构国际化,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图 1.1)。
图 3.1 2005 年至 2012 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趋势图注: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指 GDP 增速与各产业贡献率之积资料来源,根据 2005 年至 2012 年《湖北统计年鉴》整理得到第三阶段,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至今(2005 年至今)自从 2005 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这个大环境,第一产业的所占比重有所降低,第二产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迅速,生产集中化趋势明显、科技含量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稳中有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图 3.1)。以 2004 年和 2008 年为例,,2004 年湖北省三次产业分别占比 18%、41%、41%;2008 年这一比例变为 13.4%、48.7%、37.9%,由此可见,湖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加速,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超过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保持平稳。三、湖北省产业结构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7;F27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小明;;区域优势产业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和产业;2008年04期
2 李晓娣;;新加坡产业结构转换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6年04期
3 苏娜;;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柳春慈;;区域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地方政府合作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5 陈耀;;国家级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新格局[J];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03期
6 黄怡宁;;浅析中部崛起与武汉产业结构的调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方智勇;;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地位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余斌;曾菊新;罗静;;区域竞争优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创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姜霞;;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研判及对策探讨[J];价格月刊;2011年11期
10 周学新;周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商业经济;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2534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