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际产业关联性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9 14:31
【摘要】:基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际产业关联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区位模式以多核心为主,单核心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制造产业份额与其经济规模呈倒"U"型关系;临近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群内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Y088)
【分类号】:F299.2;F1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婷;芦岩;;基于产业分工的城市群不平衡协同发展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年09期

2 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2002年08期

3 万庆;曾菊新;;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的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07期

4 陈雁云;;产业发展、城市集聚耦合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J];改革;2011年04期

5 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年06期

6 汪斌,董峗;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2005年02期

7 吴福象;沈浩平;;新型城镇化、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城市群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晋财;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政策含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翁丽君;胡卫东;傅国华;;中国农垦农业高速发展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3 徐俊毅;;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网络的形成与功能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4期

4 李季骏;王跃平;熊曦;;新产业区和两大群互动发展研究——兼论北部湾打造新产业区的战略选择与定位[J];北方经济;2007年22期

5 陈柳钦;;专业化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的演进[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张明斗;徐邓耀;;超市销售:农产品经营的未来模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黄山松,余恩荣;我国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的比较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5年15期

8 周明;吴志军;;外部经济与产业地理集聚——基于20个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9 阮平南;王晓琦;;产业集群生成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10 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樊星;路世昌;;产业集群互补性知识超边际模型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3 吴福象;;冲突与和谐——基于长三角产业同构和投资趋同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制度变迁和产业集群演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陈心宇;;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业集群[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俊华;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多元化战略:一个多视角的分析[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荆林波;;产业聚集、商品市场与区域经济发展[A];2006年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娄朝晖;;永康传统五金企业集群低端锁定问题研究——给予内生演化视角的分析[A];浙商崛起与危机应对[C];2010年

9 易定红;吕梦捷;;充分挖掘中国劳动力增长的潜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10 林承亮;;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以永康五金专业化产业区形成为例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第五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戴维奇;网络嵌入、公司创业与绩效[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婧;企业纵向边界、生产组织与区位分布的选择[D];浙江大学;2009年

5 徐慧娟;基于循环经济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廖园园;集群治理机制论[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志群;基于杨格定理的产业集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晓飞;“软件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云;扬州化工园区与当地经济的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彭继贤;SG公司基于竞争战略的并购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方浩;揭阳市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方竞敏;共生型旅游休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田源;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河南省土地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杨宏玲;中国大陆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区位选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京文;;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圈)的出现及对投资的需求[J];创新;2008年03期

2 肖岳峰,蒋满元;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再认识[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06期

3 王发曾;刘静玉;;我国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础与实践[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4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5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2008年02期

6 周玉波;李小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与“两型社会”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7 肖金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农民工问题[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8 官锡强;产业集群与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5年10期

9 姜永生;范建双;宋竹;;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年04期

10 傅莹;卫平;;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福象 菊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涛;90年代以来我国中心城市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0年05期

2 李萌;营造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访河南省政府体改办主任张海钦[J];改革与理论;2000年12期

3 陈世荣;中心城市区年鉴编纂工作体会[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01期

4 毛志雄;提升中心城市郊区综合竞争力初探——关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综合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6期

5 王兴平,黄兴文;省域中心城市的内涵与选择——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6 郑振学;中心城市联网辐射战略的若干问题[J];探求;2002年01期

7 张 丽 ,朴明玉;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J];新长征;2002年07期

8 杨洁 ,肖金成;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52期

9 本刊编辑部;中心城市突破战略[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07期

10 靳绥东;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J];人民论坛;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继琴;;宁波中心城市及其开发区的职能定位与互补[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戴园晨;杨明远;赵德久;;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心城市[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3 左文芳;陈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以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为例的分析[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4 耿乃国;由雷;;基于产业特征视角的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5 李正军;;沈阳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分析及对策[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丘雪薇;;发挥广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略见[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范钟铭;罗彦;何波;;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下的广州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兴中;;中心城市经—贸机制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A];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C];1997年

9 黄木桂;韩恩荣;杨军;;中心城市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柳研忠;;大图们江发展要强化长春的中心城市作用[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丹波;建设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N];甘肃日报;2006年

2 记者 陈恒康 林玲;形成合力 强力推进 全力加快中心城市城建项目建设[N];闽东日报;2007年

3 莫志强邋蓝芳 实习生 陈丽萍 康日星;科学规划中心城市[N];闽西日报;2007年

4 市委政策研究室邋本报记者 陈小波;共同托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的“龙头”[N];台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陈小波;深化认识破解难题合心合力 推动中心城市又好又快发展[N];台州日报;2007年

6 重日;国务院明确重庆为重要中心城市 确定规划两大重点[N];中华建筑报;2007年

7 ;构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N];广西日报;2007年

8 张景亮;中心城市“龙头”跃动[N];烟台日报;2008年

9 杜丽玲;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N];汕头日报;2008年

10 程璧晖邋蓝芳 童琳;建设宜居和发展的中心城市[N];闽西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勇;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2 王海江;中国中心城市交通联系及其空间格局[D];河南大学;2014年

3 荣薇;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裴tq;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产业整合[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奇涵;论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功能组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由雷;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特征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3年

4 廖爱民;新中国建立初期西部中心城市的发展(1949-1957)[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世兰;开放体系下的中心城市流通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6 杜红;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分析[D];天津大学;2006年

7 戴梦莹;中心城市集聚与扩散运行规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杨怀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晶;武汉与五大中心城市功能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铁殿君;安阳建立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381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381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3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