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浅析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伟成;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2 苏国辉;东亚经济合作视角下中国经济安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宋少华;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与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李萍;NAFTA国际投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张世坤;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8 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D];复旦大学;2005年
9 胡俊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果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开发研究;2001年02期
2 张清杰;正确处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关系[J];黑河学刊;2002年03期
3 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3年02期
4 宋庆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J];商业经济;2004年08期
5 龙永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能够学到什么?[J];经理人;2004年10期
6 石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华夏星火;2005年06期
7 陈廷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探究[J];经济师;2006年06期
8 徐元;;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年12期
9 刘澄;王东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7年02期
10 王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集聚与扩散[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嵬;王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评价[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周敬之;;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3 张晓静;;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4 李毅;;依托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陈思危;;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A];京津廊都市区跨越式发展与廊坊功能再定位——第八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区位优势 与对接高端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6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7 梁赞安;;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广西生产力发展研究[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毛汉英;;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年会专题论坛报告精选[C];2007年
9 韦燕生;敖荣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10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建忠;打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策“黑箱”[N];工人日报;2007年
2 国家发改委对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燕生;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和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再开新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4 记者 吴力;东亚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国际商报;2013年
5 马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之举[N];天津日报;2013年
6 记者 吴乐s,
本文编号:2557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5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