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角”跨区域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研究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海军;李成龙;;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以宁夏为例[J];北方经济;2011年06期
2 吕欣;;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年02期
3 王艳萍;;企业创新与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5 李琳;韩宝龙;;地理与认知邻近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以我国软件产业集群为典型案例[J];地理研究;2011年09期
6 魏艳,李郑民,杨迅周,刘夏茹,杨文新;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7 阎官法,魏艳,陈一静;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8 雷有福;关于甘肃林业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9 李丽群;刘晓荣;;基于创新集群视角的甘肃省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甘肃科技;2012年19期
10 郭炬;;闽台合作技术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简兆权;伍紫莹;;孵化器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探讨——以华工大学科技园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5:创新与创业(Ⅱ)[C];2014年
2 李宇;王俊倩;;产业链垂直整合中的创新驱动与创新绩效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张小荣;政府在技术创新网络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财经科学;2004年S1期
3 龙小康;;武汉城市圈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式与机制研究[J];长江论坛;2009年02期
4 李青原,王永海;西方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回顾[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1期
5 王知桂;;要素耦合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6 陈劲,王方瑞;再论企业技术和市场的协同创新——基于协同学序参量概念的创新管理理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肖伟科;;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和扩散绩效[J];系统工程;2007年05期
8 郗英,胡剑芬;企业生存系统的协调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5年02期
9 陈建军,姚先国;论上海和浙江的区域经济关系——一个关于“中心—边缘”理论和“极化—扩散”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5期
10 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9期
2 曹孜;;区域创新系统之间的知识流动[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年03期
3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信用环境的营造[J];科研管理;2002年03期
4 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5 田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进与述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6 邹再进;郑治伟;;论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09期
7 刘锦英;;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8期
8 米新丽;李志博;米颖杰;;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北省区域创新系统研究[J];现代商业;2011年09期
9 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的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2001年11期
10 官建成,刘顺忠;区域创新系统测度的研究框架和内容[J];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下)[C];1999年
4 郭丕斌;;西部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陈理飞;袁建辉;;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6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洪伟;;从1985-2004期间中国知识转移网络的结构特质看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于新凯;胡宝民;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测度[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曹鹏;;中国制造业区域创新系统演化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李子彪;;区域创新系统测评方法与河北省实证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省辽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姜军;论地方政府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作用[N];科技日报;2001年
2 上海市政府参事 上海软件行业专家 研究员 刘光龙;加快建设上海软件 公共服务创新体系[N];文汇报;2010年
3 ;国外学术界聚焦区域创新系统[N];中国信息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粤科宣;激扬五载 创新聚变[N];广东科技报;2010年
5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杨永忠邋教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N];福建日报;2008年
6 攀枝花市科委 潘德均;加速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N];科技日报;2001年
7 叶翔凤;产业集群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浙江大学 潘云鹤 庄越挺;创新—产品设计的灵魂[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于柏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N];吉林日报;2002年
10 记者 王兰;中技所打造技术交易平台[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恒进;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研究——“四三结构”模型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丽萍;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3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伟;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知识溢出机制及溢出效应测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松辉;区域创新系统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论[D];四川大学;2002年
8 陈红梅;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何燕子;基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万斌;衰落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4年
2 张艳;区域创新系统内部机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3 崔浩敏;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4 于洪深;我国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5 陈祖正;温州市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马鹏龙;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7 林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8 杨汝璇;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9 赵毓婷;区域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何飞玲;区域创新系统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60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56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