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在世界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知识经济、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深入人心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之一,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透视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论文以导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41071093)以及上海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上海临港新城低碳城市实践区建设指标体系与建设导则研究”(09DZ1200800)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对上海临港新城的实地调研分析和对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从经济地理学角度诠释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核心内涵包括技术创新、区域发展模式转变以及国际低碳经济政治博弈三个方面;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实现在开放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综合发展;从因子属性看,影响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因子为生态环境因子、区域创新因子、区域经济结构因子以及区域人口因子。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区域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内部机制的变化。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低碳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以低碳知识的“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为核心发展框架机制,以创新为驱动力。此外,不同类型地区特点不同,低碳经济发展途径不同:对于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核心是区域学习,即引入其他地区先进的低碳发展技术、机制、治理方式等。区域学习分为核心企业、区域系统、跨区域三个层次的交互式学习,不同层次主体学习的方式、重点等不同。对于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区域创新,构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发展低碳经济知识系统、低碳经济制度文化系统、低碳经济中介服务系统、低碳经济产业系统,在低碳技术、低碳制度、低碳治理、低碳产业、低碳空间规划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以实现区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区外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创新,从资本、一般技术到低碳技术、低碳治理的区际合作创新。在区域学习与区域创新过程中,突出强调隐性低碳知识的重要作用。不同类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低碳经济区际合作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的重要特点。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看,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四种方式:第一,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合作,全球合作涉及政府间治理框架、市场经济新规范、低碳创新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第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产业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驱动要素调整等;第三,地域系统功能优化,包括城市低碳规划、土地低碳开发、低碳交通体系、低碳建筑以及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等;第四,区域治理模式创新,包括构建低碳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等。 笔者认为上海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升级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开发城市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低碳城市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优化。在建设上海临港低碳城市过程中,根据其以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特点,突出产业高端化及产业控制力,重点在产业链两端、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同时,发挥临港临近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内河的综合区位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重点开展企业治理模式创新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地域系统,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建设“楔形”绿环,以低碳交通、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等低碳体系为主构建城市点、轴、面系统。 笔者发现低碳经济导致区域发展核心区位因子发生变化。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着新型的以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综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区域经济增长重要性下降,环境、生态、社会等多目标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上升。如此相适应,传统的集中于商品、服务的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影响产品公平分配、排放物控制权与交易话语权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低碳经济确立新的区域关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影响区际经济社会关系的要素发生改变,由传统的区域资源、能源、劳动力、资金等经济要素向碳排放权、交易权等生态环境要素、区域公平与发展共享等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转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因此,对区域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对区域共同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道路将走到尽头,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将逐渐成为主流意识。 低碳经济重定区域发展外部环境评判标准。低碳经济发展促进新的技术体系建立,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将造就新的国际贸易机制、技术扩散机制、金融机制、企业治理机制等,带来区域发展环境条件评判标准的变化。由于技术体系的更新和新标准的确立,依托于原有技术体系和评判标准的区域优势、劣势失去了意义。从一定程度上看,先进、落后地区的竞争又有了新起点。低碳经济为欠发达区域由成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供了契机,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笔者提出的上海临港新城低碳发展战略、技术路线、实施路径等为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低碳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F20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康林;龚建周;;广州市产业结构及其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动态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2 彭勇;;研究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发展协调性关系[J];科技致富向导;2015年15期
3 刘琪;李子凌;;武汉百步亭低碳社区调查比较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尚勇敏;曾刚;;国内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城市研究;2014年00期
5 廖丽平;姚丽霞;;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低碳战略量表设计及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06期
6 尚勇敏;曾刚;海骏娇;;基于低碳经济目标的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资源科学;2014年05期
7 张玉玲;;基于因子分析的企业低碳战略评价[J];管理工程师;2014年01期
8 戴勇;;低碳物流园区的运营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11期
9 江俊美;马宝英;;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镇的途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19期
10 鲁继业;华荷锋;祁保华;;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韩春蕾;低碳经济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及协调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尚勇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红梅;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4 肖海平;区域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英;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淑英;中国煤炭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颖;基于生态安全的县域生态文明规划建设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2 赵紫德;促进资源型城市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3 京方程;宜春市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的发展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4 董安平;江西省低碳经济转型的路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年
5 黄飞飞;贵州省经济发展指标评价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年
6 周强强;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低碳路径选择[D];宁波大学;2017年
7 黄璐思;吉林省石化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周伟洪;低碳背景下的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10 林开云;节能减排目标导向下长三角城市群低碳化合作的影响因素与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617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17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