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要素分析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8 02:22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特别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更加快了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国成为吸引外来直接投资的重要国家。如何抓住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的最为紧迫、最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密切联系国内外实际,首先对已有的产业转移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对全球四次产业转移进行系统分析,利用资料、案例、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依据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总结出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指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产业转移新的趋势和特点。最后,阐述了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及宏观调控政策。 具体的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 1.阐述了产业梯度是一个阶段性概念,它与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相联系。产业梯度的高度化是一个国家走向发达的标志,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综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国外产业转移理论,评价了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地方实际就产业转移的动因、效应、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分别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视角,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经典理论;简要回顾了四次大规模国际产业转移的实践,并指出每一次国际产业转移都带来了世界工业中心的转移,甚至“世界工厂”的变迁;阐明了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并表现出由沿海向中西部、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3.以经典理论为基础,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实践,揭示出成功的产业转移所应遵循的六个基本规律:利益驱动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地区差异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技术转移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环节;大企业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梯度转移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政府介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推动力量。 4.阐述了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建立宏观调控机制。分析了政府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规划引导、协调平衡、政策诱导、环境营造、适度保护等作用;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和战略构想;论述了正确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策略、载体建设策略和环境创新策略,具有较强的说理性和现实指导性。 5.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际出发,联系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运用产业梯度系数分析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在产业选择上要遵循统筹布局、竞争优势、注重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确定安徽省应该选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等作为承接的主导产业。
【图文】:
转移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边际生产扩张论等。1.雁行形态理论1935 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撰写了题为《我国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的论文,他在该文中最早提出并阐述了“雁行形态”的概念。赤松要实证研究了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雁行形态”理论。雁行形态假说提出的最初表述是: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是先经过进口,再自我生产直至出口等各个过程,根据这种发展模式,从理论上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发展模式称为雁行发展。赤松要进一步将雁行形态分为三个形态,具体见图 2—l 所示。(1)最初的形态表现为:后进国通过工业品进口,学习技术,到国内生产,即进口替代模式,再到利用本国优势资源,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将产品出口的三个环节的继起的形态。(2)第一种引申形态表现为:从低附加价值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到高附加价值制成品进口、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的形态,或者是国内消费品进口、生产和出口到资本品进口、生产和出口的依次继起形态。(3)第二种引申形态表现为:产品的进口、生产、出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逐个传导和动态演化[35]。
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见图 2—2 所示)。最初阶段是产品开计与投产,也是新产品阶段。此时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技术劳动,在市场属于创新产品,首次在市场出现,价格非常高。欠发达国家只能从发达口这类产品,没有技术能力进入这个新产品市场。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资金、技术方面一般从事新产业或新产品的研发,往往某一产业或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37]。产品段是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后进国家的厂商开始引进技术或模仿生产,产品速扩大,,国内外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标准化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稳定化过程,生产地点逐步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各个环节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以求降低成本。弗农还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两个方因,解释了产品生产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转移。说明了产品利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家便会从这一领域退出,并再次推出新产品,从而又开始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的过程,因产业存在的产品,因此,也就形成了“产业的生命周期”。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本文编号:2642944
【图文】:
转移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边际生产扩张论等。1.雁行形态理论1935 年,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撰写了题为《我国羊毛工业品的贸易趋势》的论文,他在该文中最早提出并阐述了“雁行形态”的概念。赤松要实证研究了明治初年以后日本产业的发展,逐渐形成“雁行形态”理论。雁行形态假说提出的最初表述是:日本某一产业的发展通常是先经过进口,再自我生产直至出口等各个过程,根据这种发展模式,从理论上我们可将一产业的进口、生产和出口的发展模式称为雁行发展。赤松要进一步将雁行形态分为三个形态,具体见图 2—l 所示。(1)最初的形态表现为:后进国通过工业品进口,学习技术,到国内生产,即进口替代模式,再到利用本国优势资源,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将产品出口的三个环节的继起的形态。(2)第一种引申形态表现为:从低附加价值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到高附加价值制成品进口、生产和出口依次继起的形态,或者是国内消费品进口、生产和出口到资本品进口、生产和出口的依次继起形态。(3)第二种引申形态表现为:产品的进口、生产、出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逐个传导和动态演化[35]。
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见图 2—2 所示)。最初阶段是产品开计与投产,也是新产品阶段。此时产品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技术劳动,在市场属于创新产品,首次在市场出现,价格非常高。欠发达国家只能从发达口这类产品,没有技术能力进入这个新产品市场。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资金、技术方面一般从事新产业或新产品的研发,往往某一产业或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开始[37]。产品段是产品生产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后进国家的厂商开始引进技术或模仿生产,产品速扩大,,国内外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开始由技术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标准化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稳定化过程,生产地点逐步向低成本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各个环节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以求降低成本。弗农还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两个方因,解释了产品生产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转移。说明了产品利润降低到某一程度时家便会从这一领域退出,并再次推出新产品,从而又开始新一轮“产品生命周期”。“产业生命周期”的实质就是产业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梯度转移的过程,因产业存在的产品,因此,也就形成了“产业的生命周期”。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宏志;;对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松志;杨杰;;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3 俞国琴;;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回顾与评述[J];长江论坛;2007年05期
4 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理论参考;2005年11期
5 郭少新;;区域产业转移与西部优势产业培育[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石奇;集成经济原理与产业转移[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7 吴安;中国产业及劳动力逆向流动分析——以重庆与北京、广东的比较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2期
8 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1期
9 彭绍仲;;全球商品链的内在动力机制与外部结构均衡[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1期
10 丁焕峰;;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汤斌;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张孝锋;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3 秦婷婷;东亚区域产业转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4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