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产业转移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贵州是我国的欠发达省份,但是随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浪潮的来临、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以及贵安新区的设立等机遇的到来,贵州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如何抓好这次良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的后发赶超,对贵州来说就变的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说明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我国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行产业转移承接,但是贵州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再走以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走一条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道路。因此研究贵州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如何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问题就变得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生态文明”、“产业转移”和“产业选择”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贵州现阶段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是对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优势条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第三部分,尝试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机制,首先分析了贵州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产业转移应注意的几个关系,接着构建起了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机制。第四部分,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贵州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重点承接的产业进行了确定,首先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33个工业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并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确定了贵州应重点承接的产业。第五部分,对前面的分析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产业转移 产业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
- 1.2.1 理论意义10
- 1.2.2 现实意义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6
- 1.3.1 产业转移国内外研究综述10-14
- 1.3.2 产业选择国内外研究综述14-16
- 1.4 主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6-18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2 相关理论基础18-24
- 2.1 核心概念界定18-20
- 2.1.1 生态文明18-19
- 2.1.2 产业转移19
- 2.1.3 产业选择19-20
- 2.2 相关理论基础20-24
- 2.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20-21
- 2.2.2 产业选择理论基础21-24
- 3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24-37
- 3.1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动力分析24-27
- 3.1.1 产业转移的推力:转出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4-26
- 3.1.2 产业转移的吸力:贵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26-27
- 3.2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分析27-31
- 3.2.1 政策优势27-28
- 3.2.2 区位优势28
- 3.2.3 自然资源28-30
- 3.2.4 劳动力优势30-31
- 3.3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31-35
- 3.3.1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分析31-33
- 3.3.2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及行业分布分析33-34
- 3.3.3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项目来源及承接地分布分析34-35
- 3.4 贵州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35-37
- 3.4.1 承接规模相对较小35-36
- 3.4.2 承接产业结构和行业不合理36
- 3.4.3 承接项目来源与承接分布地过于集中36
- 3.4.4 产业布局规划及产业配套能力不足36-37
- 4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机制构建37-44
- 4.1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37-39
- 4.1.1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37
- 4.1.2 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7-38
- 4.1.3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38-39
- 4.1.4 承接的转移产业与贵州优势产业之间的关系39
- 4.2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机制内容39-44
- 4.2.1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机制39-40
- 4.2.2 承接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机制40-41
- 4.2.3 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机制41
- 4.2.4 市场、技术、环境准入机制41-42
- 4.2.5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机制42-43
- 4.2.6 全社会参与的产业环保管理机制43-44
- 5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选择承接的重点产业分析44-60
- 5.1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选择的基准44-47
- 5.1.1 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基准44
- 5.1.2 技术赶超基准44-45
- 5.1.3 就业吸纳能力基准45
- 5.1.4 比较优势基准45
- 5.1.5 环境效益基准45-46
- 5.1.6 产业发展能力基准46
- 5.1.7 社会生活协调发展基准46
- 5.1.8 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基准46-47
- 5.2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47-48
- 5.2.1 构建原则47
- 5.2.2 指标体系的构建47-48
- 5.3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理性选择48-54
- 5.3.1 因子分析模型简介48-49
- 5.3.2 数据选取及处理49-50
- 5.3.3 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50-54
- 5.4 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选择承接的重点产业确定54-60
- 5.4.1 能发挥贵州比较优势的产业55-56
- 5.4.2 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56-59
- 5.4.3 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59-60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60-65
- 6.1 结论60-61
- 6.2 对策建议61-65
- 6.2.1 转变承接产业转移模式,走生态化承接之路61
- 6.2.2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生态承接产业转移主体61-62
- 6.2.3 调整承接产业结构比例,合理选择承接产业62
- 6.2.4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增强产业承接基础62-63
- 6.2.5 强化产业引导,,加强环保规制63-65
- 致谢65-67
- 参考文献67-71
- 附录71-72
- 附表72-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2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3 杜受祜;;生态文明建设四题[J];开放导报;2007年06期
4 韩伯成;;论“生态文明”[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6期
5 ;生态文明:中国发展新风向标[J];决策;2007年11期
6 李辛柯;李屏南;;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关系浅议[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7 访靖鸣;;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J];中国林业;2007年24期
8 程丹;;建设生态文明 保障全面小康社会[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年11期
9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10 ;关于征集生态文明主题论文的启事[J];林业经济;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视域下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6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