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测量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8 04:34
【摘要】:时至今日,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经济走到了转型的关键时刻,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很多经济学家撰文描述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路径及制约因素。可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速度如何,转变的效果如何,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度量。本文通过数据论证了单一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全面、正确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为此,,笔者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具体内容,依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要求,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对指标进行功能分层,形成二级树状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离散系数法对指标赋权、利用综合指数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其结论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处于明显的上升态势,但增速缓慢仍处于初期阶段,今后还需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改善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文章通过实际GDP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回归分析,印证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会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贡献。
【图文】:

曲线图,劳动力,曲线图,效果


图 2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与劳动力同比增长曲线图以马克思为代表经济学家把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劳动;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构成国民财富的现实基础,劳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以济学家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充分吸纳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具有正外部性,能够使经济增长处于规模递增的最优的状态,突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并且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扩大经济的开放度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吸收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卢卡斯模型揭示了人力资本增值越快,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快;人力资本增值越大,则部门经济产出越大。卢卡斯模型的贡献在于承认人力资本积累不仅具有外部性、而且与人力资本存量成正比,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增值)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但是经济学中并无关于劳动力增长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关系的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0.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下海;林孔团;李冠;;FDI技术溢出、人力资本与海西崛起[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万军;;《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兼论河北省经济增长问题》书评[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3期

3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崔友军;;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发展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5 闵琳佳;;中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外资;2011年16期

6 陈晓琴;;出口影响福建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1年13期

7 朱玲玲;周国富;;天津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制约因素[J];天津经济;2011年08期

8 孙文军;黄倩;;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云南省的实证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王向阳;卢艳秋;赵英鑫;马思思;;FDI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4期

10 E.J.米香;任保平;梁炜;;经济增长的代价[J];中国投资;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琴琴;张艳华;郭宇强;;人力资本对城乡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中国案例与解释(1978—2006)[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入选会议论文目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4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6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9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在9%左右[N];中国证券报;2003年

2 蔡f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未富先老”[N];中国人口报;2011年

3 胡鞍钢 郑京海;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晓风;胡鞍钢: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N];亚太经济时报;2002年

5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从全要素生产率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N];光明日报;2010年

6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沈坤荣;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N];新华日报;2011年

7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 刘雪燕;“十二五”经济增长区间应在8%~10%[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转型若失败未来滞胀难避免[N];证券时报;2011年

9 方烨 李克;保持经济增长 消费“马车”仍需提速[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钟欣;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是件好事[N];中国改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晶莹;我国人力资本不均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尚骜;内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6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孟林;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评判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罗子川;现代经济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英伟;研究与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定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罗艳;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9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2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2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8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