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镇居民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08 18:46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农村现象。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主要围绕如何消除农村贫困问题展开,贫困问题的研究也主要是围绕农村贫困问题展开。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有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城乡流动制度等改革的逐步深入,城镇贫困问题日益凸现,相当多的城镇人口陷入贫困之中,江西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本文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比性的、普遍适用的贫困线计算方法和贫困测度方法,来准确把握江西省城镇贫困的广度、深度与强度。通过贫困测度,分析江西省城镇居民贫困的特征与原因,为城镇反贫困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识别贫困和贫困线是所有贫困分析的起点,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相关参考文献的综述,并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然后在探讨了贫困的内涵、分类及贫困的测算方法。然后运用相应的分组数据测算江西省城镇居民的贫困线,并将历年测算结果进行比较。 文章系统评述了贫困测度方法,提出了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贫困指数必须满足的要求,以及适合江西省城镇居民贫困测度的贫困指数;接着,文章运用基于分组数据测算了转型时期城镇贫困发生的广度、深度和强度,以及城镇贫困变动趋势与原因。测度结果表明,在江西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在广度、深度和强度方面表现出低水平贫困指数、快速上涨贫困指数以及缓慢下降三个阶段。城镇贫困人口不再是传统的“三无”人员,大量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机会的人陷入贫困之中。进一步分析认为,城镇贫困问题凸现是与转型时期一系列制度改革相联系的,即价格制度、企业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人口流动制度等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城镇居民在生活成本、收入、竞争和不确定性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分析使我们认识到,经济增长是摆脱贫困的前提,但仅靠经济增长是无法自动消除贫困,特别是经济增长对消除各种结构性贫困已不再有效。经济增长的减贫作用,不仅依赖于经济自身的增长速度,还有赖于经济增长的性质,如收入分配和生活成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正常运行中的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各种保险机制来守护。收入转移和社会保险体系的运作,能使市场分配的结果受到收入再分配的修正。因此,下一步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社会救助力度,以及建立覆盖面更广的失业、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体系。政府在实施反贫困政策的过程中,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特别是资金约束条件下,追求减贫效果的最大化。从政策的角度看,贫困指数要有利于反贫困政策的实施、评估和公正,由于资源有限,要减少贫困,不同的测度方法意味着实施不同的反贫困政策。 贫困测度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识别贫困、监控贫困、引起公众注意、获取贫困特征,为反贫困政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城镇贫困凸现在由计划纤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因此,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和帮助城镇贫困人口,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南,还能通过对转型经济的研究,拓展国际贫困研究的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24
本文编号:2703486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1997年02期
2 刘建平;贫困线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姚金海;;基于ELES方法的贫困线测量[J];统计与决策;2007年02期
4 洪兴建,高鸿桢;反贫困效果的模型分解法及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年03期
5 洪大用;如何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J];学海;2003年02期
6 洪兴建;李金昌;;城镇贫困的因素分析及反贫困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7 陈立中;张建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减贫进程间的动态联系——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1期
8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本文编号:2703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3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