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节能减排绩效及影响因素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7:45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战略方针。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均衡,各省市节能减排绩效工作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家节能减排指导方针下,如何实现我国各省市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在梳理我国节能减排现状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作为衡量我国节能减排绩效的指标,,从节能、减排两大类,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选用23个具体指标,利用主成分法对权重赋值,构建我国不同省市的节能减排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的节能减排绩效作出测度,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寻找到各地区节能减排绩效差异的“相似群体”,而后,利用计量模型对影响不同节能减排绩效区域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主要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我国30个省市节能减排工作的侧重点不同,成效不同。其中,福建、江苏等8个省市属于高节能减排绩效区域;辽宁、黑龙江等10个省市属于中节能减排绩效区域;而山西、宁夏等12个省市则属于低节能减排绩效区域。从影响因素看,影响高节能减排绩效区域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程度;影响中节能减排绩效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经济增长;而影响低节能减排绩效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产业结构、政府影响力和经济增长。
【图文】: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1.5.1 本文的创新点1.从节能减排的广义含义出发,构建系统全面的节能减排体系。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节能、减排两大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具体选取 23 个指标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我国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选有研究中的单位 GDP 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及二氧化硫排放等主要指标之外取了煤油消耗、燃料油消耗、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指标,且分果证实这些指标的选择对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作用。2.利用聚类分析法,寻找各省域节能减排绩效的“相似群体”。从关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已有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按照东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划分标准进行实证分析,而各省域的节能减排绩效高低并全符合这样的规律。本文在构建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
13而贵州、新疆、青海、山西等地较弱。与此同时,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集中在六大高能耗产业(图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近年来六大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我国总能耗的比例从2000年的47.5%上升到2010年的51.70%,超过了我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说明针对这六大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工作强度还不够,未来节能工作任务繁重⑦。图 2.1 我国 2010 年重要行业能源消耗占比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2.煤炭结构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结构高位,节能减排难度增大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占主导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5
本文编号:2708241
【图文】: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1.5.1 本文的创新点1.从节能减排的广义含义出发,构建系统全面的节能减排体系。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环境绩效指数,从节能、减排两大能源消耗、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具体选取 23 个指标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我国区域节能减排绩效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选有研究中的单位 GDP 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及二氧化硫排放等主要指标之外取了煤油消耗、燃料油消耗、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指标,且分果证实这些指标的选择对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作用。2.利用聚类分析法,寻找各省域节能减排绩效的“相似群体”。从关于我国区域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已有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按照东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划分标准进行实证分析,而各省域的节能减排绩效高低并全符合这样的规律。本文在构建节能减排绩效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
13而贵州、新疆、青海、山西等地较弱。与此同时,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耗集中在六大高能耗产业(图2.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近年来六大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六大高能耗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我国总能耗的比例从2000年的47.5%上升到2010年的51.70%,超过了我国能源消费的一半。说明针对这六大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工作强度还不够,未来节能工作任务繁重⑦。图 2.1 我国 2010 年重要行业能源消耗占比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来。2.煤炭结构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结构高位,节能减排难度增大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占主导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鹏飞;李悦;郗敏;孔范龙;;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2 陈雯;;我国省际工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朱云梅,周生路,彭补拙;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01期
4 何波;;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11期
5 杨华峰;姜维军;;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0期
6 赵红梅;陈相果;;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7 杜春丽;;基于DEA的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8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9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10 赵晓毅;;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708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08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