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13 04:56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诞生了最具时代特色的产业链——“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随着全球价值链形成与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生产过程中的空间分离以及在贸易成本下降条件下的经济活动重新分布,劳动力的技术、知识及其他素质的差异化也发生了改变。那么,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下,中国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本文的价值链集聚模型(agglomeration model of value chain,AMVC)提供了一种微观到宏观的三大市场关联逻辑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具体如下:最终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应考虑最终产品、劳动力和中间投入品之间的特异性关系(以下β、ρ和α依次为劳动、最终产品和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低替代弹性表示高劳动力特异性);首先是最终产品与劳动力的关系,企业的最优生产条件为β≤ρ/1-ρ≤1,此时企业能够在长期中存活并与员工实现共赢的良性发展;其次是最终产品与中间投入品的关系,①当ρα时,中间品特异性相对较高的,应对所有生产阶段m ∈[O,m;)的供应商进行外包而并购所有m ∈[mc*,1)的下游厂商;②当ρα时,中间品特异性相对较低,应并购所有m∈[O,ms)的供应商而对所有m∈[ms*,1 的下游厂商进行外包;最后是一系列基础生产要素的影响,在满足前二者条件下,技术进步、贸易开放、节约成本、培养劳动力技能和降低劳动力竞争是有利于劳动收入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盈利和规模扩大。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通过对劳动收入的决定,左右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影响了全球价值链区域经济的不协调性。经验研究佐证了 AMVC得出的命题,同时发现在当前全球化阶段下,经济总体状态恰好处于钟状曲线的峰顶以右,贸易成本的作用似乎难以显现。经济的空间分布差异源于一段时期内财富和人口的空间富集和流失,财富的变化速度才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而非财富的累积量。本文发现的具体经济规律如下:①生产力在提升劳动收入同时缓解集聚效应的作用。②与劳动力特异性相适应的产品特异性才是生产者盈利和长期发展的关键,而中间投入品特异性与生产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特异性之相对大小,决定了生产者最优的价值链契约关系和短期盈利。③控制人口便是减缓集聚效应的基础,同时也是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以提高人均劳动收入的方法。④控制收入增速是控制区域经济不协调的重要措施,当前收入的大小决定了收入增速的影响力,类似于弹簧,发达经济体人均劳动收入较高则增速失效,发展中经济体人均劳动收入较低则增速作用强劲,换而言之,劳动者收入缓步提高能够有效控制集聚效应。⑤垂直专业化是全球价值链的特殊生产模式,在产品特异性较低的条件下,控制垂直专业化能够调控劳动收入增速。⑥生产阶段是全球价值链生产者的异质特性之一,在产品特异性较高时,控制生产者的上游化速度同样能够调控劳动收入增速。⑦贸易自由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定性途径,是快速过度到经济一体化和迅速缓解空间经济不协调的永恒前提。由一般到特殊,中国当前经济特殊情况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产出水平高却未惠及劳动者,二是经济空间失衡程度高但垄断力弱,三是生产率较高然而专业化水平低。除以上中国特殊情况外,经济的空间协调方法均适用于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收入、缓解空间经济分布不均和加快步入经济一体化阶段。那么,留给中国的特色发展途径已由所处的“历史可能性空间”揭示:①应大力提高中国人均收入增速;②继续控制人口数量;③以科技带动劳动力素质;④以自身产品相对原料的性质决定企业经营;⑤以自身产品相对劳动力素质决定企业规模;⑥以效率优先提高专业化水平;⑦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⑧应鼓励劳动者勤劳致富、学习致富、创新致富。
【图文】:
图 1.1 钟状曲线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本文主要关注的①区域内经济差异,如中国的东中西部差异、美国的沿海与内陆差异,以及②区际经济差异,如世界南北经济体差距。区域内差异可以用传统的基尼系数进行简单直观的描述: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逐渐走高,,在 2003 年左右已经与美国一致;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到 2012 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 42.2%,高于美国的 41.1%,反映出中国国内区际经济的差距问题已日趋尖锐。中国经济发展中一向被诟病的一点是过分看重 GDP的增长和增速,高 GDP 可能是宏观经济学家必须为人民提供幸福的最好诀窍,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都幸福(曼昆,201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最基础的部分无外乎是由购买力所得来的效用可能性空间,意指能够选择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最大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劳动力和生产阶段为企业异质性划分标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生产者决定劳动收入和影响产业集聚效应的机制。第五,在上述研究步骤的实现基础上,依据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如何快速渡过经济差异化时期” 与“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差异”提供针对性的企业组织决策检验、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和宏观经济发展建议。1.3.2 研究框架研究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经验研究一、经验研究二和结论建议。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第 1 章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14.41;F124
【图文】:
图 1.1 钟状曲线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本文主要关注的①区域内经济差异,如中国的东中西部差异、美国的沿海与内陆差异,以及②区际经济差异,如世界南北经济体差距。区域内差异可以用传统的基尼系数进行简单直观的描述: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基尼系数逐渐走高,,在 2003 年左右已经与美国一致;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到 2012 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 42.2%,高于美国的 41.1%,反映出中国国内区际经济的差距问题已日趋尖锐。中国经济发展中一向被诟病的一点是过分看重 GDP的增长和增速,高 GDP 可能是宏观经济学家必须为人民提供幸福的最好诀窍,但它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所有公民都幸福(曼昆,2011)。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最基础的部分无外乎是由购买力所得来的效用可能性空间,意指能够选择以何种方式获得何种最大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体、劳动力和生产阶段为企业异质性划分标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生产者决定劳动收入和影响产业集聚效应的机制。第五,在上述研究步骤的实现基础上,依据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为解决“如何快速渡过经济差异化时期” 与“如何缓解当前的经济差异”提供针对性的企业组织决策检验、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和宏观经济发展建议。1.3.2 研究框架研究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经验研究一、经验研究二和结论建议。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第 1 章介绍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目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114.41;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萧灼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J];中外企业家;2002年12期
2 苏海南;如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710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10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