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多年以前,全世界有两大经济中心:欧洲的罗马帝国以及亚洲的汉王朝,而当时的汉朝帝国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在那个的朝代,中国诞生了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瓷器、火药、钱币(包括硬币和纸币)。此后,罗马帝国逐渐衰落,而古中国的经济却持续发展。到19世纪初期,中国的GDP占到了全球GDP总量的1/3左右。直到200年前,欧洲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这一经济格局,欧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温床。由于工业化起步太晚,中国慢慢地丧失了它的经济地位和国际地位。到20世纪末,中国乃至于整个亚洲的经济逐渐趋暖,慢慢发展。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也从原来的“赶上”其他国家,转变为“赶超”其他国家。到21世纪,亚洲是否会发展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系列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全球分析人士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是的,这很有可能。只是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了两个问题上:中国将会给世界的权利平衡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将在何时到来?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21世纪的中国带来一次创新革命。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学术著作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一是中国的“追赶”策略和方法;二是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将在不久的将来赶超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三是中国的这些经验教训如何运用于其他国家,例如白俄罗斯。 中国的“追赶”策略和方法突出体现在中国的经济改革,本文通过分析最新事件、最新统计数据,综述中文经济学文献和综合资料来探讨中国的经济改革,并以白俄罗斯为例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用现代化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全球化经济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基于统计数据的系统性比较和分析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式进行研究。 2005年,杰伦.兰密施在其所著的《理解CHINA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一书中,首次用到了“Chindia”(中国与印度)这个词,来形容亚洲的两大国:中国和印度。这些新概念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正快速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希望与中国携手,谋求共同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崛起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它会逐渐破坏全球经济的平衡,带来利益冲突。面临着中美储蓄与债务关系间的不均衡,要保持全球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对中美两国,甚至对其他的很多国家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在大西洋与亚洲文化之间,寻求新的合作模式;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决策分歧。在这些国家之中,有的经历了前所未见的经济危机,而有的却找到了开发新兴市场的机遇。这个问题对于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来说,都会是一种考验。 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经济理论中,这是最困难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共性和差异性。最近,中国流行这样一句口号:“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换而言之,中国政府有权调控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率、消费基金、利率、税收、社会保障等,并明确规定公司的生产范围和生产结构。事实上,中国并没有严格照搬政策规划。白俄罗斯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稍微滞后。 本文将着重探讨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这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深切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所面临的挑战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自从1982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约60间中央学术机构以及上百所区域级或地方级科研院所,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从理论以及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的改革从开始至今一直都遵循着最科学的发展之路。 具体说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和总结了世界经济中的新发展。首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定义,知识经济更常定义为知识技术,即知识工程和知识管理,是为了创造经济利益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知识是一种产品,特别是在知识依托的经济中,知识更是一种工具。本文深入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内涵和实现的难点。在知识经济实现的驱动力中,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新媒介和网络连通性;在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因其知识的共享性突出表现为内涵更加丰富和广阔,因其传播媒介的广泛性突出表现为传播更顺畅和迅速。此外,本文还对中国的知识经济改革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并比对了白俄罗斯的现状。其次对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知识经济指数排名进行了比对分析。 第二部分探讨了经济现代化的“追赶”策略。首先系统化介绍了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概念,确定了经济现代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环境下,“经济现代化”这个概念,是在不断总结中国政府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独到性,例如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定性的经济增长、公私合作关系:包括创新型企业、大学、风险投资基金、互惠型对外经济合作等,就能实现赶超型经济现代化,它被认为是现代化进程的创新阶段。本文充分说明了现代化经济改革符合政府为了提高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开创知识经济、建立创新机构等而做出的政治决策。综合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作用,就能了解到中国改革模式转变的本质。其次分别从人力资本和净出口特别是技术交换的角度研究了“追赶”的策略。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阐述国家资源即经济增长因素对国家政策的影响。在劳动力方面,将探讨中国新口号“人才质量红利接棒人口红利”的实施情况。此外,中国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如何吸引在国外接受良好教育的海外华人回到中国,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规定了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以及知识经济建设领域,国家政策的模式、机制和实施途径,包括21世纪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在面对后危机时期出现的发展中的挑战和风险时,政府应承担的新职能。充分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了全球化与中国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经济增长模式的新途径、改革开放多级体制的形成过程,改革开放政策的隐忍策略及目标,以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三部分研究了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知识经济的贡献。分别从借贷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和金融机制和交换的革新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从白俄罗斯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可借鉴之处。 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战略转变是从高储蓄与投资率带来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变为通过内需(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由于中国拥有大量储蓄以及外国资本的流入,这一部分巨额投资(相当于GDP的一半)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积累储备的贬值风险(2010年外汇储备为25,000亿美元,居世界银行估算,到2015年将相当于47,000亿美元)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消费水平来改变平均投资/消费比。中国认为要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仅实现世界平均水平23/77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0.75%(世界排名第32位)增长到2008年的12%左右(世界排名第1位)。本文将探讨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成果以及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变化,说明净出口(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对GDP增长的贡献,以及个别国家为了抑制GDP增长而替换掉中国商品的原因(从2006年以来,白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每年增加约0.5%)。 在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相同的因素有很多,当然也存在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中国在改革之路上比白俄罗斯早起步13年,尽管初始条件与经济规模有所不同,白俄罗斯同样也可以借用中国的发展经验。 尽管中白两国的差异显著,本文着重分析了两国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共同之处。一是改革的社会导向。中白两国的改革要点:他们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都有很强的社会导向。二是政府的积极作用。在过渡期间,政府创造了一个成体制、具有竞争性的市场,并逐渐开始控制经济主体与家庭的行为。两国经济改革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政府在改革各阶段形成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经济进程的有效影响。三是渐进式改革。白俄罗斯和中国都拒绝“休克疗法”,而是采用自己的一套方案或实践方法,循序渐进地展开经济改革。 中国与白俄罗斯采取的战略都是一致的——在国有资产中,长期地保留大型企业,并通过专业银行(在中国称“政治银行”,在白俄罗斯称为“授权银行”)为这些大型企业提供持续支持。中国和白俄罗斯拒绝以仓促而无实效的方式实现私有化,这样就避免了私有化国营企业的瓦解和淘汰。 1)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的动态发展给白俄罗斯上了一课。中国的中小企业为国家贡献了大部分(60%)的出口额。虽然行政支持不足,但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功不可没。首先,它把目标对准了税收减免:提高利润率——当利润达到30,000元时利润率为18%,当利润达到100,000元时利润率为27%;降低包括对分销网络企业在内的增值税。其次,对购买国产设备的投资减免税收;第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2)大型企业。根据中国在创建大型企业方面的经验,国有企业的概念模式以及有效管理是实现赶超型现代化经济的必要条件。一是管理权与财产权分离;二是政权投资阶梯式分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三是国有资本的控制与管理;四是预算与政府利润份额的划分;五是有关公司治理的最新技术。在白俄罗斯共和国,借用中国企业在公共领域方面的管理经验的必要性体现在:为重点企业及其整合和公司化拨款;成立中介机构偿还对国营企业的债务,以及通过对外大规模股票交易的方式配售股票;企业并购、破产简易化。 3)对外经济开放。两国的另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对外经济开放,把外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能吸引这么多的外来投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国内市场容量大、投资环境具有吸引力、海外华人累积的资金储备强。中国较大的市场容量以及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招商引资政策全球最大的几家跨国公司。而这些在白俄罗斯都是没有的。 两国最大的不同,当然就是中国人与白俄罗斯人的不同。人民的心态、他们的创业精神对国家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对小型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限制市场准入的行政壁垒。白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中一个显著的不足之处就是私营企业缺乏动态的发展。白俄罗斯并没有一味“除旧”,从这点来说,它做的没错,但也并没有把目光放到“迎新”上。在新旧组合中,考虑到人民的经济利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国家的垂直权利,以更积极的姿态推进新兴行业的发展。 根据中国的成功经验,其实白俄罗斯已经具备了实现大计的所有条件,现在它需要做的就是设立战略目标并努力实现。分析了中国的改革之路后,我们能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 1)如果你不对旧体制实施彻底的改革,,那么这套体制的低效性,以及计划经济固有的缺陷将始终存在; 2)如果你已经创立了一套市场体系,那么竞争就是打开改革成功之门的钥匙; 3)如果是由政府规划改革,则必须准确地贯彻执行政府的改革措施。 4)在保证基本的社会成就的同时,经济改革必须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并具备稳定的政治环境。 如果能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特定因素,掌握适合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经济现代化方式,再借鉴中国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那么白俄罗斯的经济同样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F15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进军;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4期
2 龙剑;;再论质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J];管理现代化;1992年05期
3 徐海根;;十年改革中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4 蔡拓;增长的误区及其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泰国经济增长将依然强劲[J];广西经贸;1994年12期
6 杨晓达;经济增长台阶论的内涵与限量[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年04期
7 孙克忠,宋效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杨云母 ,刘文广;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蔡玲;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1995年11期
10 张宗斌;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Cho Soo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in East Asian Countrie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and Fisc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in Western China An Exemplification from Sichuan-Chongqing economic zone[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Empirical Analysis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Liaoning Backward Areas[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4 Min Woo Kim;;Reflect the Old and Learn the New[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Mohamud Jama;Joseph Onjala;;Natural Resource Limits to Kenya’s Economic Growth: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革与稳定: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挑战”国关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Economic Effect of Precision Metrology on Automobile Component Manufacturing[A];第十三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Riccardo Cappellin;;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市和服务(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HUANG James;;Dynamical Analysis and Control in a Differential-algebraic Bio-economic Model with Stage Structure[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C卷[C];2011年
9 Jean-Claude Thill;;大都市经济增长、知识创新和社会研究网络:美国经验带给中国的启示(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10 ;Transitional Plan: A Necessary Choice for China's Marching on the Road of its Development to Civilization——A Statement of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鸣骥;创新激发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3 蔡f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1年
4 陈 颐;教育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N];经济日报;2003年
5 李茹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珠海经济增长提速[N];经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比学;7%,我们有信心![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杜萍;经济增长良好 降息大可不必[N];市场报;2001年
8 余少谦;实现农村和谐经济增长[N];福建日报;2007年
9 见习记者 王白露;人行预计:我省今年经济增长10%以上[N];湖南经济报;2007年
10 ;中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N];机电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3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4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高云辉;普京时期的俄罗斯经济振兴与经济风险[D];吉林大学;2010年
6 范兆斌;跨国移民、人力资本结构和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7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郭柯;经济增长中的“比较优势陷阱”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陶云龙;新疆乌昌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5 袁凤英;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刘玲玲;资本主义精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廖宜芳;储备率、政府教育开支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HAROUNA MOROU;经济增长与减贫战略—尼日尔[D];南昌大学;2009年
9 Maslouskaya Katsiaryna;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对白俄罗斯的借鉴意义[D];重庆大学;2012年
10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12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12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