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及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15:18
【摘要】:近几年,“呼包鄂”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其经济增长成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但从发展方式看,“呼包鄂”区域发展主要以自然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发展方式为粗放型发展方式。而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向着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等对“呼包鄂”区域经济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以长三角地区和西部十二省的产业结构为参考对象,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效益、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产业结构速度和方向进行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作系统动力学仿真,给出了较合理的“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 论文分析了各地区产业结构效益,发现“呼包鄂”区域的第二、三产业增长率较高,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强,但第三产业中服务业较东部沿海地区落后。结合产业结构能力影响因素,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对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显示“呼包鄂”区域综合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较高,但在技术创新因素上还有待提高。为了对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有整体的认识,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产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公式,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转换速度慢;各地区正沿着工业化道路前进,产业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对“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仿真模型表现为:若按照原有产业结构发展,则其第二产业比例将增大,不符合产业结构转换的一般规律。为使“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本文给出了模型的调整方案。调整后的模拟结果显示出更合理的产业结构转变。如果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时能获取更多数据、加入其它新变量,模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呼包鄂”区域应对第二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工业服务业,注重三产业协调发展等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剑;;区域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4期

2 魏江涛;杨斌;;钱理丹:打造区域内的好银行[J];新疆画报;2011年06期

3 谷蕾;;新疆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5期

4 陶花;邵梁;;小城镇化对安徽省区域体育发展模式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5 周慧艳;石丽娜;张旭;徐振领;;我国区域多机场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刘力;;外资外贸互动与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广东的证据[J];改革;2005年08期

7 金京拓司;邵鸣;;东亚的金融合作:清迈协议的现状与课题[J];南洋资料译丛;2011年02期

8 王卫群;;连片开发:环鄱湖区域改变贫困现状的必由之路[J];老区建设;2011年07期

9 农行武汉市武昌支行课题组;陈凯明;张玮斌;;关于农行武昌支行网点布局问题的调查与规划[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5年10期

10 刘伟;;奥北别墅区,告别洋房“紧缺”时代[J];安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丽敏;殷柏慧;;区域层面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探讨[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李星;;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交通规划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玉山;刘燕峰;郭岳军;;加速地质勘查业的产业结构转换[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长云;马强;;区域生命线工程体系的构建思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珍;;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若干特征与经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8年

6 王滨;黄思宁;周琼;;北京金融街发展评价研究初探[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刘罗军;;基于集约发展理念的“区域黄线”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彭友华;;论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夏铸九;纪建良;;全球化下都会治理的挑战——台湾区域再结构的编纳与排除[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严;仇和:区域经济共同体利于同发展共繁荣[N];昆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 徐行翔 通讯员 葛伟;湘家荡区域“形象”呼之欲出[N];嘉兴日报;2010年

3 CUBN记者 郭安丽;泛珠区域探索多方位合作新模式[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4 记者 周波;5000万再掀助学风暴[N];成都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曲琦;活力区域从这里起航[N];大连日报;2011年

6 ;呼包鄂榆地区被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区域[N];榆林日报;2011年

7 ;新延安建设实现大跨越 黄蒿洼区域际遇新发展[N];延安日报;2011年

8 欧阳怀东;铁力区域“1+5”模式的顾后与前瞻[N];黑龙江经济报;2010年

9 记者 陈志新;继续深化局市共建 推进区域一体发展[N];黑河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李锦;为区域转型插上创新“翅膀”[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帆;中国现代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姜革锋;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运作机制与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莫虹频;区域典型物质与能量代谢模拟及优化分析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梅艳;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聚集和地区差距[D];清华大学;2009年

8 张建政;国际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9 何迪;APTS下公交车辆区域调度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熙;“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及效益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熙;“呼包鄂”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及效益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3 蔡晓君;我国区域税收转移与解决路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竹叶;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娜日娜;区域公共政策执行困境及消解[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张海霞;石油资源型城市东营产业结构转换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秀军;我国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祖妞;服务业集聚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陈燕丽;地势差与区域互补成长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卢军;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政府角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9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19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