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01:2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聊城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聊城仍然属于山东西部欠发达地区。这除了区域内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突出以及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等原因外,聊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结构调整的约束因素较多,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聊城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是当前聊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力求通过系统研究,为聊城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思路和对策,同时也为全国或相同、相似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可借鉴的模式。结构安排如下: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综述以后,本文大体做了如下安排: 第一章主要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概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全国、全省“十二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找准聊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定位。 第二章主要介绍聊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聊城区域的历史沿革、自然、物种、人文社会、科技文化以及产业发展状况的描述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聊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过程以及现状的概括,展现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 第三章通过阐述聊城区域经济结构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引出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的原因。 第四章通过介绍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等典型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以及江浙地区以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代表的区域经济结构模式,为聊城发展区域经济和进行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第五章主要阐述聊城市区域经济结构的模式,并阐述这种模式的优劣,提出优化聊城区域经济结构的措施。 第六章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优化聊城区域经济结构的保障措施。 在结论部分,对聊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模式进行展望。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选题有新意,提出聊城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模式。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利于聊城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国家及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也对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这种环境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来优化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对提升聊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二是理论观点上有创新,提出聊城融入山东省会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新思路。聊城要快速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山东省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有利时机,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全方位融入经济圈,尽快把聊城建设成为东接济南辐射、西连中原腹地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从而更好地对接半岛蓝色经济,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发达经济区的辐射带动,融入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本文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为 6 岁以上人口有 35845 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 10783 人,初中程度 15689 人中程度 3975 人,大学文化程度 820 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417 人,且各类人中的 76.18%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它行业仅占 23.82%。。(见图 5-1)性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2007 年 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表明,女性人资源中,大专以上人口为 478 人,男性则为 717 人,受教育人数比女性多,女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男性。
本文编号:2723274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为 6 岁以上人口有 35845 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 10783 人,初中程度 15689 人中程度 3975 人,大学文化程度 820 人,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417 人,且各类人中的 76.18%集中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其它行业仅占 23.82%。。(见图 5-1)性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女性,2007 年 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表明,女性人资源中,大专以上人口为 478 人,男性则为 717 人,受教育人数比女性多,女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低于男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兼论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途径[J];财贸研究;2003年05期
2 李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J];当代经济;2009年09期
3 刘冰;经济增长区域差异中的人力资源因素[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04期
4 谢立新;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丁力,杨茹;经济增长加速度与地区竞争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6 杨大利;改革以来中国省内地区差异的变迁[J];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01期
7 苗长青;;中国地区专业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万勇;;区域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与宏观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9 樊新生,李小建;中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定量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林民书;杨治国;;两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东莞、温州内外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爱芝;山东省东西部人力资本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23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3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