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省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1:53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一种粗放性的增长,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将是未来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研发活动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作为一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将是提升各地区科技水平、经济水平的关键;另一方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是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提升地区的创新绩效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对我国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各区域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域创新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在各地区也发挥着不同的效用。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宏观大背景下,分析我国省域创新的空间分布结构,探索区域间是否存在空间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各地区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阅读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对我国省域的创新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以及省域间的知识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在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后,提出了本文将要解决的三个问题:(1)我国省域创新产出活动的空间分布是怎样的?省域间知识溢出效应是否存在?(2)省域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高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地区的人力资本对省域创新的贡献和作用有多大?(3)考虑空间异质性之后,地区间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在不同地区是否具有明显的差异?是否应该实行区域化、差别化的创新政策? 其次,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国内外文献的实证方法进行简要总结和评价,指出已有研究文献实证分析中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还对关于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包括创新的内涵和度量,知识溢出的原因、内涵以及测度模型;介绍了有关空间计量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 再次,本文选取专利数据作为创新的产出指标,从空间角度分两阶段对我国创新活动进行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探索性分析,从而清楚认识到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演化趋势。然后再利用空间计量中的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以及地理加权回归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区域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和省域创新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最后,通过对我国29个省市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全域空间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域的创新产出在两个时间段呈现出比较明确的分布特征。比较明显特点是创新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多为沿海发达省域,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的江苏、浙江;以珠三角为中心的广东、福建,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的辽宁和山东。表明可能存在相当规模的围绕我国发达地区的空间集群效应。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也存在一些中等程度的聚集现象,例如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河南,西南地区的四川,东北的黑龙江、吉林。 (2)局域空间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域及其邻居的创新存在高度的空间稳定性,仅有个别省域存在相对移动。这一现象这也说明各个省域要脱离原先的集群存在一定的困难,省域的创新活动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 (3)第一个时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省域间的创新产出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存在一定的集聚效应,但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的影响只是通过邻近省域的创新的误差冲击来实现,省域间的知识溢出或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第二个时段的空间滞后模型表明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省域间的创新产出活动存在互补性,正向的知识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周围相邻省份的专利产出增长速度提高1%,将使得本地区的专利产出增长速度提高0.124%,同时这也说明省域的经济发展、研发投入,人力资本、高新技术进口的空间效应通过促进区域间形成互补的创新组织结构而间接促进了省域创新产出的增长。 (4)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揭示了经济发展规模,自主研发、人力资本对区域自主创新的作用并非是无差异的,在政策制定的时候考虑各省市自身条件的同时还要考虑省域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和局域的知识溢出效应,将区域一般政策、产业政策、科技研发政策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制定一个差异化、具有针对性的省域创新政策。 本文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1)从研究对象上看,目前研究创新和知识溢出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企业、产业等中微观层面,而对于区域特别是省域层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则通过对全国29个省域的数据对区域创新和省域间知识溢出效益进行了研究。 (2)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对地区创新和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在方法上大都采用一般的回归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几乎没有考虑样本之间的空间交互作用。本文将空间计量分析的方法引入到对于省域层面的创新的研究,通过空间探索性分析(ESDA)中的分位图,Moran散点图,LISA聚类图体现研究中的空间效应和彼此间的关系,相比传统的简单描述统计更为直观;建立的模型考虑了空间效用,估计方法上也克服了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些不足,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省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还从数量上证明了省域间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4.3;F224
【图文】:

空间分布,省域,专利,平均水平


图 4.31a:1998一2000年我国省域专利平均水平分位图图4.31b:2006一2008年我国省域专利平均水平分位图比较上面的图4.31a和图4.31b,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时间段(1998一2000,2006一2008)的省域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颜色的深浅代表创新活动的强度。其中1998到2000时间段间,我国东部沿海山东,浙江,上海,江苏,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北京和辽宁,珠三角的广东,以及西部大开发中心的四川的创新活动强度位列第一集团。八个省三年间的专利申请受理平均量达到198268,占到全国的57.20&;福建、湖南、河北、湖北、河南、黑龙江、吉林位列第二集团,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67079

分析图,统计值,省域,创新活动


、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地区的三个创新集群圈,此外中西部地区部分新产出也有所增强。4省域创新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依赖性检验前面一部分空间区位分析图从直观上看出我国省域的创新活动具有空间集聚效应。但是这种分析只能从表面揭示空间上的集中,并不测指标在空间上的具体排列。实际上,根据前面的文献和理论分析地理距离对空间的知识溢出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本文也期望能间自相关的显著性检验来判断省域创新在空间上是否存在显著的集。因此这一部分我们将利用空间统计分析中最常用的Moran工指数的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和相关性进行检验。4.1创新活动的全域自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丽娜;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蒲勇健,杨秀苔;人力资本增长与新产品开发——一种修正的Romer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孟晓晨,李捷萍;中国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与区域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4 梁洁鸣;;广东省区域创新活动空间差异分析——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张家峰;赵顺龙;;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浙沪两省一市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7期

6 马野青;林宝玉;;在华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基于专利授权数量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7 陈继勇;雷欣;;基于知识溢出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地区非均衡分布研究[J];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8 赵红专;翟立新;李强;;知识生产函数及其一般形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7期

9 陈继勇;盛杨怿;;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10 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724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4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5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