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主体激励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20:35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量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和重大举措,无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能降耗;还是发展清洁能源,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等等,都需要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承载,及其相应的制度配置与协调。为此,从行为主体激励机制入手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相关问题,将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主体以人性域的新思维进行识别与重新定位,揭示其相互的内在关系,探究激发各行为主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因,及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激励模型、实施保障体系等前沿问题,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确立了本文研究的框架和整合理论基础。然后,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进行了识别,并对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进行了合理定位;从分析各主体价值取向及目标函数出发,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了各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并求解其在共同治理碳排放问题上的纳什均衡条件及最优策略组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各主体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及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各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了多层次、多任务和多目标的委托-代理关系链,设计了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多目标激励模型、政府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补贴激励模型、政府征收碳税对高能耗企业的转型激励模型、政府对公众的层次分配激励模型,以及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激励等构成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激励机制;并从组织、运行及制度三个维度建立了激励机制实施的保障体系。最后,选取政府征收碳税对高能耗企业转型的激励模型,以我国钢铁行业为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激励钢铁企业实现低碳转型的最优碳税税率,并提出了我国高能耗企业低碳发展的相应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 (1)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应当是一切经济活动良性发展的源动力,从人性视域,将发展低碳经济的行为主体进行了人格体抽象及角色定位,揭示了其相互的内在关系,并通过有效制度安排激发各行为主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意识、责任感和主动性。这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生产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重新审视等都将带来重大变革,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纳入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精华,并以此作为研究基础和工具,拓展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前题。将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置于信息非对称、有限理性,即行为主体是自私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需求,但通常并不具有做出最优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条件下,研究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扩展了对行为主体研究的视野。 (3)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探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寻求其解决路径与策略,揭示行为主体激励机制设计的内在机理,克服了单纯利用自由市场或宏观调控设计机制模式带来的弊端,为机制设计中出现理论冲突的调和和具体机制的选择提供了有效思路和坚实的理论支持。 (4)设计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行为主体激励机制,构建了该激励机制运行效率实现的“三维”保障体系,并对所设计的激励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为我国宏观政策层、相关行业和企业等行为主体进行发展低碳经济决策提供了实证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5
本文编号:2724606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辽钢,刘健西;激励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1期
4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5 廖玫;戴嘉;;国际碳排放贸易的市场格局及其准入条件研究[J];财贸研究;2008年01期
6 何吉多;;中国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0年05期
7 洪璐;彭川宇;;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8 杨桂元;李璐;;影响我国碳排放量因素分析与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1年01期
9 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03期
10 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2724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4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