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1:22
【摘要】:在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全球经济在这两大车轮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各种能源被大规模地消费,碳排放总量不断地往上攀升,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我国现而今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致使我国的能源结构只能以煤为主,我国的碳排放量位于世界前列。因此,现阶段,如何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实现节约能源、降低CO2排放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成为一个重要且有价值的议题。 碳排放与经济、能源密切相关,其理论背景基于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3E系统最初只以经济一元体系的形式存在着,而后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愈发凸显才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经济—能源—环境的3E完整体系。从搜集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已有大量文献研究3E系统,从不同模型、不同研究内容、不同角度等等都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该系统中的碳排放成为了国内外研究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相关的文章与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碳排放的研究还比较少,而这两者均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因而,从这两个角度探讨3E系统特别是其中的碳排放子系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从3E理论背景出发,分别选择了经济、能源与环境三个子系统中的重要考察变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来考察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着重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探究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等等。本文的具体研究路径如下: 第一,利用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相互影响关系,探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单向或双向的传导机制、是否一方的增长或降低能够预测另一方的变化情况。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从本文的结构来看,这部分的内容是全文的一个基石或框架,分析的是经济、能源和经济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传导机制。 第二,这一部分继续延伸第一部分的研究思路,并将第一部分的内容深入化。首先,运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碳排放分解为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与总产值五个因素,每一个因素不仅与三大系统中的一个或两个子系统有密切联系,而且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次,运用LMDI分解方法将我国1994-2008年的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依据数据本身的特点将15年的研究时期划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具有不尽相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最后,再一次运用LMDI方法分解每个时段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探究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基于以上逐层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得出节能减排的一般性措施以外,进一步给出了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具体建议: 1、“低效率+低产值”阶段:这一阶段的问题十分突出,投入的能源较多,经济总产量的增长速度反而降低,这意味着投入产出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浪费大量资源的同时恶化了环境。因此,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需要通过改进生产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以及开发清洁能源的方法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又需注重经济的平稳发展,特别是要采取鼓励及优惠的政策推动低能耗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低效率+高产值”阶段:这一阶段虽然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状态,但由此伴随的生产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此时,可以适度放缓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上。 3、“高效率+低产值”阶段:这一阶段可能会带来碳排放的降低,对平衡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阶段应以提高生产技术和清洁技术为主、以放缓高耗能行业发展和开发新能源为辅,在保持高效率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产值的平稳增长,实现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高效率+高产值”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效率和总产值均有着比较“满意”的提高。但是,这种高效率与高产值并不代表最优的生产状态,因为在技术未实现革新条件下的高产值仍有可能带来碳排放的高增长,能源低碳化战略必须继续有效实施下去,在保持高效率、高产值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实质性地降低能源的消费或提高其利用效率。 相比较其他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第五章分解过程中对时段的划分上。从搜集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几乎所有的学者均基于一种近似主观的目的进行时段的划分,如每隔一年或几年,这种划分方法带有比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机性。本文依据数据本身的特点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进行客观的分段,然后再对具有不同增长方式下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具体的分解,并结合国家在该时期内采取的相关政策对分解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为日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指导。 其二,国内外学者虽已经运用各种分解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五个因素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从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探究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等不同产业部门对碳排放的贡献率,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等五大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这对国家制定不同产业部门下的经济调整政策和能源政策、明确碳减排责任与义务、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在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的同时,本文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相关数据的缺失,本文的研究时间段较短,从1994年至2008年,共15年的时间。这对于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在时间截面上可能就比较短了,得出的结果也就相对不是十分稳健,这是本文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在这一点上,随着2009年及以后分产业能源消费数据的不断公布,这个缺陷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是,本文仅对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六大产业的平衡发展给出了比较针对性的建议,但如何进一步协调各产业内部结构也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并未作相关研究,而这恰恰对自下而上地解决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分内容将作为本文日后研究的重点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4;F20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宁大同;区域能源-工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灰色决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2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于A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3 张树伟;;能源经济环境模型研究现状与趋势评述[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4 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5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6 魏一鸣,吴刚,刘兰翠,范英;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与应用进展[J];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7 邓玉勇;杜铭华;雷仲敏;;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8 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9年12期

9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10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本文编号:2726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26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