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F22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涛;;石油化工产业区配套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1期
2 ;天津静海探索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新模式[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07期
3 康永;;发展钼产业循环经济的措施[J];中国金属通报;2011年30期
4 薄小波;;从荒凉海滩到现代化新城[J];公关世界;2009年01期
5 ;渤海新区实现港产城互动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6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6期
7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17期
8 严春林;;三大产业集群活力四射[J];中国农垦;2011年08期
9 陈翠文;;我国主要城市LED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来自上海、深圳、厦门、南昌产业规划的证据[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仇晓慧;;东莞私募能否崛起[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仁锋;;产业区演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兼论对创意产业区演化研究的启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青;刘碧云;;区域创新网络的动态运行机理及其完善[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营;谢永平;;学习型区域:基于信息化的区域创新系统[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余桂华;;地方科协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苗长虹;;产业区研究及其理论意义[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朱华友;俞国军;;乡镇产业区的变迁特征与机理研究——浙江省洛舍钢琴产业区的案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杨艳芬;肖玲;霍诗雅;;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发展设想[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9 苗长虹;艾少伟;;从卫星平台向自主创新的演化:苏州工业园学习场的结构[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田野;宫媛;;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昕晔 记者刘京;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建设铺开[N];锦州日报;2009年
2 沈殿成;鞍山将建成全球重要镁经济产业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3 记者 江积仕 通讯员 黄水林;打造特色产业区 建设魅力新文亨[N];闽西日报;2011年
4 记者 蔡文龙 通讯员 毛德成;率先发展 跨越崛起 全力推进高端产业区建设[N];东营日报;2011年
5 记者 杨君 通讯员 毛德成;加快高端产业区建设 努力实现率先突破[N];东营日报;2009年
6 首席记者 刘作明;我市昂首挺进全球最大镁经济产业区[N];鞍山日报 ;2009年
7 特约记者 张月玲 顾鸿亮 马俊平;党群共建富民产业区[N];兰州日报;2010年
8 李林川;乐捷科技落户火炬(翔安)产业区[N];中国国门时报;2010年
9 记者 唐志美 通讯员 张晓光;东营经济开发区以廉政建设促高端产业区健康发展[N];东营日报;2010年
10 记者杨雨亭;国内大米加工向产业区集中[N];中国食品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道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测度与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3 郑胜利;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产业集群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鹤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华;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夏光;校区、园区与社区“三区联动”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机制及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子彪;创新极及多创新极共生演化模型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高寒峰;东北制造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许继琴;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潘利;链网互动视角下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倩倩;博弈论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杨观聪;传统产业区与高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3 谷秋兰;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区域创新网络运行绩效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4 吕飞;产业联动视角下的乐器产业区升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胡枭峰;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区域知识流动的影响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彭喜波;区域创新网络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加江;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城市带区域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8 钱云飞;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网络分析——论杭州软件产业创新网络[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9 杨红燕;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10 范叙春;企业集群背景下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对浙江模式的另一种思考[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42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4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