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0 18:10
【摘要】:现代经济的增长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的变动为核心,产业结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标志。我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北地区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东北振兴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低、产业竞争能力弱的问题。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时代的到来,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明显。我国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低,专业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 全文共分4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综述。第二章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理论概述,对人力资本及其结构、产业结构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总结出二者的互动机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分析我国尤其是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现状,主要通过历年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东北地区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专业/技能人力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缺失,尤其是依据东北特有的产业结构特点,专业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第一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的弊端暴露,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第四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增大高素质人力资本比例;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尤其注重高职教育的开发和管理;引进外部高级人才,并实现区域及产业间人力资源共享。提高原主导产业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实现传统产业更多地向新型产业转变。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加上数据搜集的实证分析,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及产业结构状况做出分析和解释,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不足,为促进东北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1.3;F249.27
【图文】:
对人力资本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依据。关于人力资本的划分方:里德·马歇尔“将人的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影响,李忠民(1999)则“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四个层次:一般型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7魏奋子、罗亚作用的范围分为生产型、研究开发型和管理型人力资本。8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一般人力资本、专业/技能人力资本以,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属于特质型人力资本,专业/技能人力力资本,二者可能存在跨类情况。关于一般型、专业型及特质包含关系如图 2.1 所示:
数据来源:王旭辉.中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2010 年 6 月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9》具体三类人力资本存量发展情况:低层次的人力资本比重正在降低,而中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所占比例在稳步上升。图 3.1 很好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趋势。美国(1999 年) 13 52 35 12.74日本(1999 年) 19 50 31 12.55英国(1999 年) 18 57 25 12.46德国(1999 年) 19 58 23 12.34中国(1999 年) 80.4 12.7 6.9 8.67东部(1999 年) 75.9 15.1 9.0 9.12中部(1999 年) 82.1 12.4 5.5 8.59西部(1999 年) 86.1 9.0 4.9 7.93东北(1999 年) 76.2 14.9 8.9 9.29区域 初中以下 高中 大专以上 平均教育年限
别从 53.3%和 55.0%增加到 61.7%和 62.6%;中部地区则分别从 25.50%和 25.3%降到 22.4%和 21.9%;西部地区从 21.2%和 19.7%降到 16.0%和 15.5%。【27】总体来说,专业/技能人力资本存量东部地区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专业/技能人力资本向东部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 3.4:2000 年-2008 年中国东、中、西部科技人员及科学家分布对比年 份 科 技 人 员 科 学 家/工 程 师 企 业 科 技 人 员 企业科学家/工程师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2000 171.87 82.2 68.29 112.45 51.8 40.34 69.8 39.51 29.34 40.03 21.84 14.992001 172.62 77.56 66.09 116.25 50.82 41.43 71.6 37.08 28.1 42.59 21.33 15.192002 188.81 81.28 66.56 129.83 51.93 43.4 72.8 36.09 27.78 44.38 21.42 15.522003 193.02 82.27 64.35 134.61 53.08 42.83 78.69 36.07 26.35 50.12 21.64 15.522004 204.04 80.07 64.03 133.44 50.66 41.1 82.17 37.37 25.4 49.18 20.49 14.512005 225.9 88.67 66.9 154.13 58.52 43.41 97.49 43.18 27.25 60.84 26.23 16.052006 245.5 95.9 71.75 168.8 63.61 47.37 109.59 49.21 30.45 69.49 29.8 18.262007 275.4 102.37 75.98 193.13 68.64 50.7 131.73 54.12 34.31 86.29 32.98 20.852008 306.29 111.13 79.33 214.95 75.18 53.4 150 59.99 36.79 98.99 37.17 22.7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计算
本文编号:2788442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1.3;F249.27
【图文】:
对人力资本进行分类研究提供了依据。关于人力资本的划分方:里德·马歇尔“将人的能力分为‘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影响,李忠民(1999)则“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四个层次:一般型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7魏奋子、罗亚作用的范围分为生产型、研究开发型和管理型人力资本。8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类:一般人力资本、专业/技能人力资本以,其中企业家人力资本属于特质型人力资本,专业/技能人力力资本,二者可能存在跨类情况。关于一般型、专业型及特质包含关系如图 2.1 所示:
数据来源:王旭辉.中国区域人力资本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2010 年 6 月及《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2009》具体三类人力资本存量发展情况:低层次的人力资本比重正在降低,而中高层次的人力资本所占比例在稳步上升。图 3.1 很好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趋势。美国(1999 年) 13 52 35 12.74日本(1999 年) 19 50 31 12.55英国(1999 年) 18 57 25 12.46德国(1999 年) 19 58 23 12.34中国(1999 年) 80.4 12.7 6.9 8.67东部(1999 年) 75.9 15.1 9.0 9.12中部(1999 年) 82.1 12.4 5.5 8.59西部(1999 年) 86.1 9.0 4.9 7.93东北(1999 年) 76.2 14.9 8.9 9.29区域 初中以下 高中 大专以上 平均教育年限
别从 53.3%和 55.0%增加到 61.7%和 62.6%;中部地区则分别从 25.50%和 25.3%降到 22.4%和 21.9%;西部地区从 21.2%和 19.7%降到 16.0%和 15.5%。【27】总体来说,专业/技能人力资本存量东部地区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增长最慢,专业/技能人力资本向东部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 3.4:2000 年-2008 年中国东、中、西部科技人员及科学家分布对比年 份 科 技 人 员 科 学 家/工 程 师 企 业 科 技 人 员 企业科学家/工程师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部 中部 西部2000 171.87 82.2 68.29 112.45 51.8 40.34 69.8 39.51 29.34 40.03 21.84 14.992001 172.62 77.56 66.09 116.25 50.82 41.43 71.6 37.08 28.1 42.59 21.33 15.192002 188.81 81.28 66.56 129.83 51.93 43.4 72.8 36.09 27.78 44.38 21.42 15.522003 193.02 82.27 64.35 134.61 53.08 42.83 78.69 36.07 26.35 50.12 21.64 15.522004 204.04 80.07 64.03 133.44 50.66 41.1 82.17 37.37 25.4 49.18 20.49 14.512005 225.9 88.67 66.9 154.13 58.52 43.41 97.49 43.18 27.25 60.84 26.23 16.052006 245.5 95.9 71.75 168.8 63.61 47.37 109.59 49.21 30.45 69.49 29.8 18.262007 275.4 102.37 75.98 193.13 68.64 50.7 131.73 54.12 34.31 86.29 32.98 20.852008 306.29 111.13 79.33 214.95 75.18 53.4 150 59.99 36.79 98.99 37.17 22.71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计算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丹;霍影;;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协调性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3年08期
本文编号:2788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8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