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体育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127;G80-05
【图文】:
选题依据1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西欧、北美等地区域一织已较为成熟,我国也在积极加快经济合作步伐。在国内,以区域经济板块为经济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长江三以下简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与港日趋融合,以上两区域的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长三角由、浙江省以及上海市构成,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发展区域。珠三角仅一个广东省经济发展逐步攀升。由图 1 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的 GDP 总由 2008 年的 65208、35696 亿元攀升到 2011 年的 99000、53000 亿元,呈现良展态势;2011 年,广东省的 GDP 达到 53000 亿元,领跑全国各省(市),成个地区突破 50000 亿元的省份。
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概况1 体育产业产值快速增长年来,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各地体育产值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示:2010 年北京市体育产业产值达 558.0 亿元,实现增加值 113.0 亿元,006 年增长 113.5%和 87.4%。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到 15%以上。特别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北京体育产业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年总收入达到 579实现增加值 154 亿元,分别比 2007 年增长 67.4%、75.8%,但是体育产业产产业总值的比重也仅为 0.81%。如图 4 所示:北京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也有增加,2010 年较 2006 年增加了 21372 人,增长率为 16.5%。2008 年,河北业总产出为 66.98 亿元,从业人数为 6.18 万人,增加值为 28.59 亿元,增加 GDP 的 0.18%;从业人员为 61774 人,总产出为 66.98 亿元,对 GDP 增加的 0.41%。2010 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为 119.70 亿元,从业人数为 11.00 万人, 50.88 亿元,增加值占全省 GDP 的 0.21%;天津体育产业总收入也是逐年攀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丽;;京津冀区域动漫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1年20期
2 李春峰;李文娜;;新形势下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1年32期
3 李静宇;李冰漪;;把脉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J];中国储运;2011年07期
4 李冰漪;;京津冀区域物流 鸡肋还是蛋糕?[J];中国储运;2011年07期
5 沈洁梅;;ECFA时代,闽台家具产业合作的思考[J];木工机床;2011年02期
6 王三立;何凤琴;;京津冀一体化城郊生态型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牧业通讯;2011年14期
7 王佳;赵宏丽;;基于Dijkstra算法的京津冀旅游交通线路优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13期
8 田华杰;于涛;;京津冀区域梯度差的城市引力分析[J];特区经济;2011年08期
9 蔡玉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J];经济界;2011年04期
10 邓利娟;;平潭产业发展应突出“两岸合作”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川;程煜;;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下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的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桂荣;;关于构建制度化、常态化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的若干思考[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蒋国岩;;关于京津冀地区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思考[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刘波;臧学英;;从战略高度看京津冀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刘烁;李全起;;用系统论的观点谈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构建和发展[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凌翔;;土地竞争力视角下的京津冀差异与一体化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文胜;;以京津冀区域合作为目标,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唐永忠;;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马长英;;对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徐向南 本报记者 张许峰;京津冀区域协作新课题:文化产业合作须破三大制约[N];河北日报;2011年
2 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 罗亭;探索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思路(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杨仕省;三地分歧仍在 京津冀规划年底难出台[N];华夏时报;2010年
4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吕洪良;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合作[N];经济日报;2005年
5 记者 冯tD 朱宇 通讯员 许文平;甬衢资源与产业合作助甬企健康“冬泳”[N];宁波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苏红玫;“吉林—深圳产业合作区”影响“深广”[N];吉林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李玫;吉林—深圳产业合作实现双赢[N];深圳商报;2009年
8 记者杨静;希望与中材集团进行全面产业合作[N];中国建材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红霞 龙腾飞;“京什产业合作园”凸显北京力量[N];四川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范京蓉;共同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合作[N];深圳特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燕茹;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合作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穆宝江;韩国文化产业发展与中韩文化产业合作[D];吉林大学;2012年
3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洪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合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韩笑妍;内蒙古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对接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刘吉昌;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沈瑾;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基于唐山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文;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年
2 王冬;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王琳;京津冀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邢晓菲;京津冀对外贸易合作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5 汪虹;地区大学产业合作水平的比较与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陆晓杰;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潜力要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宏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任雅慧;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京津冀经济关系实证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9 孙乾;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探讨[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10 吴常春;北京依托京津冀建设世界城市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8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8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