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2:56
【摘要】:一般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工业化起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较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是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德国得以迅速成长的前提之一是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美国工业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也归功于充分发挥了范围广大的矿产资源的作用。然而,20世纪60年代欧美部分老工业基地沦为“问题区域”,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了“荷兰病”现象;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资源丰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反向变化关系,即“资源诅咒”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依托其丰富的煤炭资源逐渐形成了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这种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经济发展不足、经济波动强度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山西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山西只有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成功转型,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尽快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列中来。 本文首先分析了山西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资源优势论、资源资源诅咒理论以及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分析了其原因。指出了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及优势所在。接着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模式,并指出了适合山西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路径和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际价格上涨、开采技术进步等等……这些不影响模型的分析),产业扩张,对投资的需求增加,使cT曲线左移到c’T的位置,导致均衡点由A移动到B,利率水平抬升到r,,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投资都有所减少,产量也随之下降,唯有资源产业扩张,吸收的投资由SM扩大到S’M,。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转移效应”,即资源产业的繁荣提升了该部门内要素的边际产值,从而促使可流动要素从其它部门转入本部门,造成该部门生产的扩张和其它部门的萎缩,以及要素价格的提高等一系列效应。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19元,而到1998年时这种差距扩大到1326元。1998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中列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的甘肃省高出89元,不足第一名广东省的一半。而到1999年就列全国倒数第一。(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2000年一)在这一阶段,针对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畸重畸轻的刚性产业结构而致使经济建设与发展水平较低问题,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山西根据国家正在和即将实施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山西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2010年山西省GDP达到9088.1亿元,位居全国21位,比上年增长13.9%,人均GDP为20779元,位居全国1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贡献率为67.5%;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37亿元,增长9.1%,贡献率为27.5%。2000年来,经济呈现稳定快速的发展。如图3.1所示,从2000至2010年山西省GnP增长情况。①
图 3.22000年一2010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在经济结构方面,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2:56.8:37,与2009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50k,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o.30k和2.2ry0。在第二产业中,以煤炭能源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3.1.2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努力,山西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到2010年,据初步核实,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3%。2010年平均每天创造GDP19.3亿元,超过1952年全年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达到2074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一2010年年均增长8.7%。居民收入有了稳定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了15648元,是1978年的20多倍,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到4736元,是1978年的将近30倍,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山西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文编号:279535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127
【图文】: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际价格上涨、开采技术进步等等……这些不影响模型的分析),产业扩张,对投资的需求增加,使cT曲线左移到c’T的位置,导致均衡点由A移动到B,利率水平抬升到r,,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投资都有所减少,产量也随之下降,唯有资源产业扩张,吸收的投资由SM扩大到S’M,。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转移效应”,即资源产业的繁荣提升了该部门内要素的边际产值,从而促使可流动要素从其它部门转入本部门,造成该部门生产的扩张和其它部门的萎缩,以及要素价格的提高等一系列效应。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19元,而到1998年时这种差距扩大到1326元。1998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中列倒数第二,仅比倒数第一的甘肃省高出89元,不足第一名广东省的一半。而到1999年就列全国倒数第一。(4)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2000年一)在这一阶段,针对长期以来积累形成的畸重畸轻的刚性产业结构而致使经济建设与发展水平较低问题,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山西根据国家正在和即将实施的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逐步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山西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2010年山西省GDP达到9088.1亿元,位居全国21位,比上年增长13.9%,人均GDP为20779元,位居全国1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6%,贡献率为67.5%;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37亿元,增长9.1%,贡献率为27.5%。2000年来,经济呈现稳定快速的发展。如图3.1所示,从2000至2010年山西省GnP增长情况。①
图 3.22000年一2010年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在经济结构方面,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6.2:56.8:37,与2009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2.50k,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o.30k和2.2ry0。在第二产业中,以煤炭能源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比重。3.1.2山西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综上所述,从山西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努力,山西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到2010年,据初步核实,全省生产总值超过8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6.3%。2010年平均每天创造GDP19.3亿元,超过1952年全年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0元,达到2074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一2010年年均增长8.7%。居民收入有了稳定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了15648元,是1978年的20多倍,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到4736元,是1978年的将近30倍,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山西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艳丽;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娟;资源型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5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79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