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0 08:06
产业转移是由于产品生产成本或者产品需求的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要素紧缺是产生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而且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表现在:对于区域内部而言,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竞争力。移出地可以转移能源消耗大、劳动力需求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企业,为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化做好准备。移入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完善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产业转移还有利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使区域间展开合作,实现双赢的局面。皖北地区作为中部重要的工业地区,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积极主动的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是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皖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本题首先介绍了产业转移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梳理了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其次,在研究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中,从长三角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出发,即资源和人才等的缺乏,再研究皖北地区主动承接长三角的优势和劣势,深刻认识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研究皖北地区和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中,综合考虑产业结构差距和各地区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可以更深刻、更全面、更精确;同时,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将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的逻辑结构从商务成本的角度为主轴展开论述。
【学位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3.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梯度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及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2.3.1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2.3.2 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理论关系
第四节 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第五节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原理
第六节 商务成本理论
第三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形势分析
第一节 皖北地区的界定
第二节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3.2.1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2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第三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第一节 钱纳里标准模式和李长明标准
4.1.1 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标准模式
4.1.2 李长明标准
4.1.3 依照钱纳里标准与李长明标准的四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第二节 皖北地区与上海、浙江、江苏的产业结构对比
4.2.1 皖北地区、沪、苏、浙产业结构水平对比
4.2.2 四地区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关系
4.2.3 各地区动态偏离份额整体分析
4.2.4 四地区主导产业的定位
第三节 结构相似系数法
4.3.1 各地区工业发展概况
4.3.2 各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
5.1.1 进一步解放思想
5.1.2 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5.1.3 避免盲目承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1.4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5.1.5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
5.1.6 承接措施要过硬
第二节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地区优势产业
5.2.1 淮北市发展优势产业
5.2.2 蚌埠市发展优势产业
5.2.3 毫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5.2.4 淮南市发展优势产业
5.2.5 宿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5.2.6 阜阳市发展优势产业
第三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3.1 加强淮北市基础设施建设
5.3.2 加强毫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5.3.3 加强蚌埠市基础设施建设
5.3.4 加强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5.3.5 加强阜阳市基础设施建设
5.3.6 加强淮南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
5.4.1 淮北市关于培养技术人才的具体措施
5.4.2 毫州市关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优质劳动力模式
5.4.3 宿州市关于培养优质劳动力的具体措施
5.4.4 蚌埠市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5.4.5 淮南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优化用人环境的措施
5.4.6 阜阳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48431
【学位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1 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3.2 国内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第六节 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 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梯度
第三节 产业转移理论及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2.3.1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
2.3.2 产业梯度和产业转移的理论关系
第四节 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关系
第五节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原理
第六节 商务成本理论
第三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形势分析
第一节 皖北地区的界定
第二节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3.2.1 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2 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
第三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3.3.1 优势分析
3.3.2 劣势分析
3.3.3 机会分析
3.3.4 威胁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皖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第一节 钱纳里标准模式和李长明标准
4.1.1 钱纳里标准工业化结构标准模式
4.1.2 李长明标准
4.1.3 依照钱纳里标准与李长明标准的四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第二节 皖北地区与上海、浙江、江苏的产业结构对比
4.2.1 皖北地区、沪、苏、浙产业结构水平对比
4.2.2 四地区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关系
4.2.3 各地区动态偏离份额整体分析
4.2.4 四地区主导产业的定位
第三节 结构相似系数法
4.3.1 各地区工业发展概况
4.3.2 各地区结构相似系数的测算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皖北地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
5.1.1 进一步解放思想
5.1.2 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5.1.3 避免盲目承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1.4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5.1.5 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系
5.1.6 承接措施要过硬
第二节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各地区优势产业
5.2.1 淮北市发展优势产业
5.2.2 蚌埠市发展优势产业
5.2.3 毫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5.2.4 淮南市发展优势产业
5.2.5 宿州市发展优势产业
5.2.6 阜阳市发展优势产业
第三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3.1 加强淮北市基础设施建设
5.3.2 加强毫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5.3.3 加强蚌埠市基础设施建设
5.3.4 加强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
5.3.5 加强阜阳市基础设施建设
5.3.6 加强淮南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皖北地区各市应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
5.4.1 淮北市关于培养技术人才的具体措施
5.4.2 毫州市关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优质劳动力模式
5.4.3 宿州市关于培养优质劳动力的具体措施
5.4.4 蚌埠市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5.4.5 淮南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优化用人环境的措施
5.4.6 阜阳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灿夫;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05年04期
2 唐磊,曾国平;区位商分析方法在地区产业比较中的应用——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为对象的实证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刘石慧,王正卫;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11期
4 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石忆邵;沪苏浙经济发展的趋异性特征及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6 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7 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安徽省工业结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01期
8 刘东坡;刘志迎;;安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07期
9 刘洋;易诗莲;;基于产业转移承接基础上的劳动力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4期
10 李清娟;;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848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4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