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识别与优化路径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部分图文】:
依据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判定标准,利用Arcgis9.3软件进行矢量化,将2003年和2017年耦合度与协调度空间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格局图(见图2~图3)。图3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图
图2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空间格局图一是耦合度空间演变特征。首先,从图2可知,2003年辽宁省耦合度水平较高,吉林省耦合度处于中等水平,黑龙江省耦合水平最低,形成了“南高北低”分布格局。其次,2017年仅有沈阳的耦合度(0.500)处于初级磨合阶段,阜新、铁岭、伊春、鹤岗和七台河等5个城市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其余28个城市处于颉颃阶段,占城市总数的80%,耦合度在空间上呈现的差异性较小,反映出多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较差,处于相互抗衡和对抗状态,说明东北地区还需加大调节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向协同发展。
为了表达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变化情况,利用Excel软件绘制出东北地区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雷达图(见图1)。一是耦合度的时序演变。首先,依据耦合度C的划分标准和图1中显示,2003年有朝阳、松原、白城、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七台河、黑河、绥化等10个城市耦合度值低于0.3,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其余24个城市的耦合度值C介于0.3~0.49,处于颉颃阶段。其次,2017年仅有阜新、铁岭、鹤岗、伊春和七台河等5个城市处于低度耦合阶段,其余28个城市耦合度处于颉颃阶段,相比2003年耦合度时序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此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胁迫性,仅有沈阳在2017年由颉颃阶段步入初级磨合阶段,表明沈阳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由互相对抗进入初级磨合阶段,印证了沈阳市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阶段积极响应国家“去产能、调结构”战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将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关停并转,使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向优良方向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燕妃;何刚;金兰;王雯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2 王晓燕;;促四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J];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04期
3 赵翠薇;;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协调性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高翔;;济南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评价[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5 安静赜;;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J];理论研究;2019年02期
6 孙亚楠;;解析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效应[J];中外企业家;2018年07期
7 刘纭彤;李勇;;我国各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协调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8 张道伟;;基于山东省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认知的调研[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0期
9 龚贤;陈田;陈运;;成都市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策略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04期
10 卢虹虹;王德耀;;上海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分析与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冉东亚;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郭占荣;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0年
6 颜家安;海南岛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弘;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培峰;北方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谋军;贵州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类型研究——以遵义市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静静;中国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张蓉;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侯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王慧杰;建国以来东北地区耕地演化及其生态环境后效[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睿;区域城市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8 孙晓雨;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年
9 张中媛;基于生态视角的河南省大气污染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10 元丁江措;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4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5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