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武陵山区分工合作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8 22:36
   区域的分工合作是区域经济利益增长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具体体现,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分工合作最实质的内容是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区域分工的形成,区域合作的开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本文研究对象武陵山区,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该区域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方式——“行政区边缘经济”。本区域也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地区,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因此加快湘鄂渝黔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陵山区从自然地理及历史文化来说,本是一个整体,然而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导致各地市州区彼此分割,各行其事,缺乏统筹协调,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历史文化潮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彼此分工协作,有序推进经济一体化,根本改变该区域的滞后状态和贫困面貌。为此,必须设立统筹协调机构,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跨区域资源共同开发,产业错位发展。 全文包括五部分,其中第四、五部分为全文重点。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动态以及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区域分工合作的概论,然后回顾国外区域经济分工合作的相关理论。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武陵山区分工合作的意义和条件,得出武陵山区进行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第四、五部分,通过对武陵山区的现状分析,总结武陵山区分工合作取得的成绩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对武陵山区分工合作实现途径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对武陵山区分工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是本论文的重点。
【学位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着眼于全国总体分工合作的研究成果
        (二) 着眼于区域内部分工合作的研究成果
        (三) 着眼于武陵山区分工合作的研究成果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一、 区域和区域分工合作概念
    二、 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一) 以古典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二) 新区域分工理论为基础的区域分工合作理论
        (三) 区位选择理论
        (四) 经济一体化理论
        (五) 国际相互依赖理论
第二章 武陵山区区域分工合作的意义与基础
    一、 武陵山区区域分工合作的意义
        (一) 有利于武陵山区统一市场的建立
        (二) 有利于明确区内各地的主体功能定位
        (三) 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四) 有利于形成差异化,促进地区产业互补
    二、武陵山区分工合作的基础
        (一) 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差异明显
        (二) 民族文化丰富,风俗习惯相似
        (三)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四) 产业结构有利于分工合作
        (五) 经济合作愿望强烈
第三章 武陵分工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区内分工合作的积极成果
        (一) 区域内部交流学习频繁
        (二) 各种协议达成,促进分工合作
        (三) 内部先行区分工合作势头良好
        (四) 各产业分工合作开始启动
        (五) 边界贸易发展迅速
    二、 区内分工合作的问题及原因
        (一) 基础设施不成体系
        (二) 行政分割严重
        (三) 产业布局高度雷同
        (四) 教育落后,人才短缺
第四章 推进武陵山区区域分工合作的实现途径
    一、 设置权威机构,协调分工合作实现
    二、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分工合作条件
    三、 发挥区位优势,建立产业集群
    四、 培育多极中心城市,促进武陵山区城市化建设
    五、 借助外力协助,促进分工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小俊;王亚飞;;武陵山区资源整合与战略性产业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2 尹华光,晏海清,尹美菊;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01期

3 李克武;邓正琦;;构建武陵山区农产品流通体系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英;;武陵山区域旅游开发合作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白晋湘;;基于协同的武陵山区区域农业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6 石碧华;;我国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进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7 代合治;山东省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年04期

8 黄廷安;;区域重组: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黄柏权;;构建武陵经济文化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10 陈军平;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及其误区超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尹长丰;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徐铜柱;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建设的战略思考[D];重庆大学;2006年

3 张军;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75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875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b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