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7 13:03
历史恰似一条割不断的时间链条,今天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被动、屈辱的对外经济开放进程。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外经济开放历时170多年,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国家演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开放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和优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对外经济开放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进而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概括。第2章至第3章研究晚清对外经济开放。第4章至第7章研究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第8...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整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安排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2.1.1 国际局势
2.1.2 国内局势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2.3.1 银行业
2.3.2 保险业
2.3.3 商业
2.3.4 航运业
2.3.5 工业
2.3.6 外债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3.3.2 清政府外债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3.4.1 技术引进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4.2.1 增开商埠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10.6.1 主动探索期
10.6.2 高速发展期
10.6.3 全面提升期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11.2.1 国际环境
11.2.2 国内环境
11.2.3 文化氛围
11.2.4 军事因素
11.2.5 技术因素
11.2.6 法律因素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49-2009:中国留学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上)[J]. 苗丹国,程希.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起步的?[J]. 刘向东. 对外经贸实务. 2010(01)
[3]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J]. 陈继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4]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技术创新与合作战略[J]. 胡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浅谈我国对外开放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J]. 卢仁祥. 中国商贸. 2009(09)
[6]对外开放决策前的酝酿讨论[J]. 谷牧. 领导文萃. 2009(10)
[7]近代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启示[J]. 孟学华. 学理论. 2009(10)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及安全思考[J]. 刘风发. 学理论. 2009(11)
[9]对我国对外开放模式的理性思考[J]. 郭福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
[10]论经济对外开放进入“拐点”后的挑战与对策[J]. 吕宝云. 新闻世界. 2009(01)
本文编号:2903305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整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安排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2.1.1 国际局势
2.1.2 国内局势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2.3.1 银行业
2.3.2 保险业
2.3.3 商业
2.3.4 航运业
2.3.5 工业
2.3.6 外债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3.3.2 清政府外债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3.4.1 技术引进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4.2.1 增开商埠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10.6.1 主动探索期
10.6.2 高速发展期
10.6.3 全面提升期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11.2.1 国际环境
11.2.2 国内环境
11.2.3 文化氛围
11.2.4 军事因素
11.2.5 技术因素
11.2.6 法律因素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49-2009:中国留学政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上)[J]. 苗丹国,程希.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2]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起步的?[J]. 刘向东. 对外经贸实务. 2010(01)
[3]中国互利共赢的对外经济开放战略[J]. 陈继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4]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技术创新与合作战略[J]. 胡艺.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浅谈我国对外开放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J]. 卢仁祥. 中国商贸. 2009(09)
[6]对外开放决策前的酝酿讨论[J]. 谷牧. 领导文萃. 2009(10)
[7]近代中国人对外开放的探索与启示[J]. 孟学华. 学理论. 2009(10)
[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及安全思考[J]. 刘风发. 学理论. 2009(11)
[9]对我国对外开放模式的理性思考[J]. 郭福仙.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
[10]论经济对外开放进入“拐点”后的挑战与对策[J]. 吕宝云. 新闻世界. 2009(01)
本文编号:2903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0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