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连片特困区地形起伏与人口及经济关系
发布时间:2021-01-21 20:24
为了探讨地形要素对连片特困山区人口格局、经济布局和贫困程度约束作用,基于Arc GIS10.0空间分析技术与SPSS18.0统计分析工具,利用SRTM3-DEM数据,分别对中国典型贫困山区——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县区的地形起伏的空间特征,地形起伏与人口经济格局之间关系进行探析,并且对秦巴山区发展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秦巴山区各县区地形起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梯度空间规律。2.区域地形起伏与所在县区人口密度、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即地区地形起伏越大,人口密度越小,经济发展受限制越强,相反地形越平缓,经济活动则越活跃,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为集聚。3.地形起伏度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对秦巴山区深入研究发现,市辖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受地形起伏约束较小,究其根本原因是:市辖区在地方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人才引进、资源支配、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支配地位和集聚优势,较大程度上抵消地形对经济发展的限制。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15,3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位与地形Fig.1LocationandDEMofcontiguousdestitutedistrictofQinbaMountainArea
3.1.2坡度特征将秦巴山区80个县区平均坡度进行空间表达(图2b)发现:秦巴山区平均坡度也存在明显梯度规律性,除了山城重庆的城口县、巫溪县两县以外,其余县区坡度基本遵循由西向东的递减规律特征。其中川西北的平武县、北川县,陇南文县以及秦岭北侧的陕南太白县与周至县平均坡度最大,超过25°;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救援难度大大增加,因此该地区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育区。而秦巴山区南部、东部绝大部分区域平均坡度较小,多在10°以下,坡度最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汝阳县、鲁山县,四川省剑阁县、仪陇县以及陕西省固县等区域,该区地形平缓开阔,适合城镇扩张、产业布局、交通延伸以及人口集聚。3.2县域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秦巴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产业支撑能力弱。区内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平坝与山区之间发展差距极大。因此,通过GIS将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建制县(区)的人口分布、经济与产业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表达(图3),以探究人口经济的内部空间特征与规律。图1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位与地形Fig.1LocationandDEMofcontiguousdestitutedistrictofQinbaMountainArea图2秦巴特困山区平均高程与坡度空间特征Fig.2ThespatialcharacteristicsofaverageelevationandslopeinQinbaMountainArea744山地学报33卷
9人/km2。4地理要素与人口经济关系及适宜性评价4.1地形与人口经济内在关系4.1.1高程与人口经济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高程要素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和致贫机理,通过采用SPSS18.0单样本K-S检验法,分别对秦巴山区80个贫困县区平均高程、2012年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检验指标P值均>0.05,即均服从正态分布。继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性检验,拟合平均高程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图4)。结果显示(表1),平均高程与人口经济各指标间相关系数均为负值,p值分别在0.01水平与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区域的高程与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高程与GDP(-0.581)、年末总人口(-0.563)、人口分布密度(-0.556)等人口经济指标在0.01水平上保持着较高的负相关。说明县区平均海拔越高,水热条件变化越急剧、自然条件越恶劣,则交通可进入性减弱,人口密度较低,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二三次产业发展滞后,从而贫困程度加重;相反,县区平均海拔越低,其自然地理环境越加优越,交通越加通达、工农产业更适宜集聚布局,县域经济则较发达,地区人口总量较大,人口密度越高。4.1.2坡度与人口经济相关性分析坡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约定性因素之一,约束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工业区位布局,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选址等。通过平均坡度与2012年县区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相关分析发现,其与人口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坡度与地区人口总量(-0.529)、地区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J]. 刘宪锋,潘耀忠,朱秀芳,李双双. 地理学报. 2015(05)
[2]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J]. 冷志明,唐珊. 地理学报. 2014(06)
[3]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 刘小鹏,苏胜亮,王亚娟,黄越,赵莹. 地理科学. 2014(04)
[4]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 刘湘辉,姬冠,孙艳华. 经济地理. 2013(10)
[5]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肖燚,牛俊峰,陈圣宾,逯非.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2)
[6]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 地理科学. 2012(08)
[7]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J]. 郑林昌,张雷,蔡征超. 山地学报. 2012(02)
[8]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 刘沁萍,田洪阵,杨永春. 地理科学. 2012(06)
[9]2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J]. 刘艳华,徐勇,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2)
[10]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J]. 刘清春,王铮. 地理研究. 2009(02)
本文编号:2991833
【文章来源】:山地学报. 2015,33(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位与地形Fig.1LocationandDEMofcontiguousdestitutedistrictofQinbaMountainArea
3.1.2坡度特征将秦巴山区80个县区平均坡度进行空间表达(图2b)发现:秦巴山区平均坡度也存在明显梯度规律性,除了山城重庆的城口县、巫溪县两县以外,其余县区坡度基本遵循由西向东的递减规律特征。其中川西北的平武县、北川县,陇南文县以及秦岭北侧的陕南太白县与周至县平均坡度最大,超过25°;地形破碎,交通不便,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救援难度大大增加,因此该地区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中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生态保育区。而秦巴山区南部、东部绝大部分区域平均坡度较小,多在10°以下,坡度最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汝阳县、鲁山县,四川省剑阁县、仪陇县以及陕西省固县等区域,该区地形平缓开阔,适合城镇扩张、产业布局、交通延伸以及人口集聚。3.2县域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秦巴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产业支撑能力弱。区内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平坝与山区之间发展差距极大。因此,通过GIS将秦巴连片特困区80个建制县(区)的人口分布、经济与产业发展差异进行空间表达(图3),以探究人口经济的内部空间特征与规律。图1秦巴连片特困山区区位与地形Fig.1LocationandDEMofcontiguousdestitutedistrictofQinbaMountainArea图2秦巴特困山区平均高程与坡度空间特征Fig.2ThespatialcharacteristicsofaverageelevationandslopeinQinbaMountainArea744山地学报33卷
9人/km2。4地理要素与人口经济关系及适宜性评价4.1地形与人口经济内在关系4.1.1高程与人口经济相关性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高程要素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和致贫机理,通过采用SPSS18.0单样本K-S检验法,分别对秦巴山区80个贫困县区平均高程、2012年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检验指标P值均>0.05,即均服从正态分布。继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性检验,拟合平均高程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相互关系的曲线图(图4)。结果显示(表1),平均高程与人口经济各指标间相关系数均为负值,p值分别在0.01水平与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明区域的高程与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高程与GDP(-0.581)、年末总人口(-0.563)、人口分布密度(-0.556)等人口经济指标在0.01水平上保持着较高的负相关。说明县区平均海拔越高,水热条件变化越急剧、自然条件越恶劣,则交通可进入性减弱,人口密度较低,县区经济发展水平越落后,二三次产业发展滞后,从而贫困程度加重;相反,县区平均海拔越低,其自然地理环境越加优越,交通越加通达、工农产业更适宜集聚布局,县域经济则较发达,地区人口总量较大,人口密度越高。4.1.2坡度与人口经济相关性分析坡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约定性因素之一,约束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工业区位布局,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选址等。通过平均坡度与2012年县区总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农民纯收入和人口密度相关分析发现,其与人口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坡度与地区人口总量(-0.529)、地区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J]. 刘宪锋,潘耀忠,朱秀芳,李双双. 地理学报. 2015(05)
[2]武陵山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分析——基于2005、2008和2011年县级数据的实证[J]. 冷志明,唐珊. 地理学报. 2014(06)
[3]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村域空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研究[J]. 刘小鹏,苏胜亮,王亚娟,黄越,赵莹. 地理科学. 2014(04)
[4]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J]. 刘湘辉,姬冠,孙艳华. 经济地理. 2013(10)
[5]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肖燚,牛俊峰,陈圣宾,逯非. 应用生态学报. 2012(12)
[6]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J]. 周自翔,李晶,任志远. 地理科学. 2012(08)
[7]地形条件约束下的区域发展模式选择[J]. 郑林昌,张雷,蔡征超. 山地学报. 2012(02)
[8]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J]. 刘沁萍,田洪阵,杨永春. 地理科学. 2012(06)
[9]2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J]. 刘艳华,徐勇,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 2012(02)
[10]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J]. 刘清春,王铮. 地理研究. 2009(02)
本文编号:2991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991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