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技术转移对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0 03:22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后起国家在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其中之一就表现在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迅速缩短与技术先进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在迅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从根本上讲,加速产业结构的提升,构建本国工业技术体系是摆脱困境的关键着力点。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利用国际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将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构建我国工业技术体系的一条捷径。因此,在我国不断加大外商投资力度的今天,关注技术转移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开篇对国内外技术转移及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全文奠定了理论基础。接下来本文首先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承接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为后续的章节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通过对装备制造业7个行业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推导出技术转移对我国工业部门中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大小,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承接技术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再次,借鉴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引进与...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8一2009年亚洲地区FDI承接国前十位
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激第三产业图2一2三次产业贡献率图2一3制造业外商道接投资占当年外商道接投资比重数报夹娇:功功国统厅辛鉴.1决加泛U09字湘尖数着譬理寿留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在1999一2008年十年间,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而第二产业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一2)。从1999年的6.0:57.8:36.2,稳定在2007年的3.3:54.2:42.4,至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回落。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还很巨大,早在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7.80/0和66.4%
…撼共l{焦)于{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激第三产业图2一2三次产业贡献率图2一3制造业外商道接投资占当年外商道接投资比重数报夹娇:功功国统厅辛鉴.1决加泛U09字湘尖数着譬理寿留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在1999一2008年十年间,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而第二产业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一2)。从1999年的6.0:57.8:36.2,稳定在2007年的3.3:54.2:42.4,至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回落。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还很巨大,早在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7.80/0和66.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FDI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J]. 印金玲. 特区经济. 2010(01)
[2]制约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 朱茜,施晓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6)
[3]资源禀赋视角下的中日国际技术转移研究[J]. 范拓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0)
[4]国际技术转移的特征及其度量[J]. 蒋雪根,任荣明,杨宝良. 生产力研究. 2008(01)
[5]技术引进与税收饶让制度[J]. 魏佳. 中国石油企业. 2007(06)
[6]中国技术引进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梁滢. 内蒙古统计. 2007(01)
[7]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 唐晓斌.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01)
[8]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戴宏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12)
[9]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J]. 傅正华,林耕,李明亮. 中国科技论坛. 2006(02)
[10]新发展主义与古典发展主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分析[J]. 高柏. 社会学研究. 2006(01)
博士论文
[1]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何国勇.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6707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08一2009年亚洲地区FDI承接国前十位
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激第三产业图2一2三次产业贡献率图2一3制造业外商道接投资占当年外商道接投资比重数报夹娇:功功国统厅辛鉴.1决加泛U09字湘尖数着譬理寿留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在1999一2008年十年间,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而第二产业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一2)。从1999年的6.0:57.8:36.2,稳定在2007年的3.3:54.2:42.4,至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回落。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还很巨大,早在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7.80/0和66.4%
…撼共l{焦)于{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激第三产业图2一2三次产业贡献率图2一3制造业外商道接投资占当年外商道接投资比重数报夹娇:功功国统厅辛鉴.1决加泛U09字湘尖数着譬理寿留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来看,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在1999一2008年十年间,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而第二产业变化并不明显(如图2一2)。从1999年的6.0:57.8:36.2,稳定在2007年的3.3:54.2:42.4,至2008年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回落。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工业化之间的差距还很巨大,早在2005年,美国和日本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分别达到77.80/0和66.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FDI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J]. 印金玲. 特区经济. 2010(01)
[2]制约我国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 朱茜,施晓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6)
[3]资源禀赋视角下的中日国际技术转移研究[J]. 范拓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10)
[4]国际技术转移的特征及其度量[J]. 蒋雪根,任荣明,杨宝良. 生产力研究. 2008(01)
[5]技术引进与税收饶让制度[J]. 魏佳. 中国石油企业. 2007(06)
[6]中国技术引进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梁滢. 内蒙古统计. 2007(01)
[7]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J]. 唐晓斌.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01)
[8]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 戴宏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12)
[9]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J]. 傅正华,林耕,李明亮. 中国科技论坛. 2006(02)
[10]新发展主义与古典发展主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分析[J]. 高柏. 社会学研究. 2006(01)
博士论文
[1]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D]. 何国勇.华中科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26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02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