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7 02:41
由台商赴大陆投资和两岸贸易而开始的两岸产业合作,在20多年的发展进程之中,不断促进着两岸的经济融合与民间交往的加深。两岸产业合作与互动成为了两岸交流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大陆经济在经历改革开放高速发展之后逐渐步入效益与质量并重的转型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传统的引进与利用外资的方式也逐步改变,这一转型必将对两岸产业合作的模式产生新的影响;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之后长期冷淡的两岸政治关系获得改善,海协会和海基会重启会谈,在短期内两岸当局通过“两会”协商取得了多项有关两岸经贸合作协议的共识,两岸产业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同时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竞争的加剧也对两岸产业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待。本文即是在这些新的发展环境下对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与转型进行的历时性考察与趋势性研究。本文首先对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梳理,并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对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与区域分布予以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从国际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两岸贸易与台商直接投资;两岸产业合作的关联度;两岸制度性协商与产业合作的发展关系上分析了两岸产业合作的特点。其次,文章对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转型的背景、路径和成效进行...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的探讨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分析
三、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研究
四、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转型研究
第三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第二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演进
一、初始起步的垂直分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二、发展迅速的产业内水平分工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三、功能性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与区域布局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区域分布
第三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特点
一、两岸产业合作是国际产业转移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结果
二、两岸贸易与台商直接投资决定两岸产业合作形态的演进
三、两岸产业合作的关联度由低到高
四、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走向制度性协商之路
第三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两岸产业合作概况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压力
一、台商可持续获利的压力
二、两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第三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机遇
一、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基础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机遇
第四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路径与成效
一、台企深耕大陆,加速转型
二、启动"陆资"入台,开启两岸产业双向合作新阶段
三、两岸相关部门与产业组织互动协商,共同推进产业合作的深化
四、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把握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第四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方向—以两岸汽车产业合作为例
第一节 两岸车辆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大陆汽车产业发展
二、台湾汽车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发展的新方向
一、两岸汽车产业合作概况
二、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发展新的趋势
第五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经济与政治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经济效应
一、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增长
二、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相互依赖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与政治的互动效应
一、两岸产业合作推动两岸政治对话
二、两岸产业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岸政治互信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本期话题:两岸产业合作研究[J]. 李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思维的理论分析[J]. 杨丹伟. 台湾研究集刊. 2010(04)
[3]“产业搭桥”为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奠基[J]. 熊俊莉. 两岸关系. 2010(04)
[4]台资企业在大陆新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升级[J]. 孙兆慧. 国际经济合作. 2010(02)
[5]两岸携手共话产业合作新格局——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大陆经贸考察团一行侧记[J]. 李寒芳. 两岸关系. 2010(01)
[6]新形势下加强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思考与探索[J]. 陈丽明,张冠华. 台湾研究. 2009(03)
[7]台湾经济从“奇迹”到“困境”发展过程的重新审视——基于东亚新学说的理论视角[J]. 邓利娟. 台湾研究集刊. 2009(02)
[8]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J]. 庄荣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9]新世纪东莞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策略探析[J]. 陈恩,谭小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10]1993年台商赴大陆投资“井喷性”增长之原因探析[J]. 刘相平.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02)
博士论文
[1]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D]. 何元贵.暨南大学 2009
[2]大陆台资企业的区域集群与竞争优势研究[D]. 陈晓东.厦门大学 2009
[3]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研究(1979—2005)[D]. 闫安.中共中央党校 2006
[4]中国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与整合效应研究[D]. 张玉冰.厦门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2653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两岸产业分工合作模式的探讨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分析
三、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经济效应研究
四、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转型研究
第三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本文框架
第二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演进
一、初始起步的垂直分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
二、发展迅速的产业内水平分工阶段(20世纪90年代)
三、功能性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与区域布局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领域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区域分布
第三节 两岸产业分工合作的特点
一、两岸产业合作是国际产业转移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结果
二、两岸贸易与台商直接投资决定两岸产业合作形态的演进
三、两岸产业合作的关联度由低到高
四、新形势下两岸产业合作走向制度性协商之路
第三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发展与转型
第一节 两岸产业合作概况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压力
一、台商可持续获利的压力
二、两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
第三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基础与机遇
一、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基础
二、两岸产业合作的历史机遇
第四节 两岸产业合作转型的路径与成效
一、台企深耕大陆,加速转型
二、启动"陆资"入台,开启两岸产业双向合作新阶段
三、两岸相关部门与产业组织互动协商,共同推进产业合作的深化
四、两岸新兴产业合作,把握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第四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新方向—以两岸汽车产业合作为例
第一节 两岸车辆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大陆汽车产业发展
二、台湾汽车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发展的新方向
一、两岸汽车产业合作概况
二、两岸汽车产业合作发展新的趋势
第五章 两岸产业合作的经济与政治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经济效应
一、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增长
二、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相互依赖
第二节 两岸产业合作与政治的互动效应
一、两岸产业合作推动两岸政治对话
二、两岸产业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岸政治互信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本期话题:两岸产业合作研究[J]. 李非.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思维的理论分析[J]. 杨丹伟. 台湾研究集刊. 2010(04)
[3]“产业搭桥”为两岸新型产业合作奠基[J]. 熊俊莉. 两岸关系. 2010(04)
[4]台资企业在大陆新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升级[J]. 孙兆慧. 国际经济合作. 2010(02)
[5]两岸携手共话产业合作新格局——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大陆经贸考察团一行侧记[J]. 李寒芳. 两岸关系. 2010(01)
[6]新形势下加强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思考与探索[J]. 陈丽明,张冠华. 台湾研究. 2009(03)
[7]台湾经济从“奇迹”到“困境”发展过程的重新审视——基于东亚新学说的理论视角[J]. 邓利娟. 台湾研究集刊. 2009(02)
[8]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J]. 庄荣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9]新世纪东莞台资企业升级转型策略探析[J]. 陈恩,谭小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10]1993年台商赴大陆投资“井喷性”增长之原因探析[J]. 刘相平.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02)
博士论文
[1]中国汽车企业规模经济实证研究[D]. 何元贵.暨南大学 2009
[2]大陆台资企业的区域集群与竞争优势研究[D]. 陈晓东.厦门大学 2009
[3]中国共产党台商政策研究(1979—2005)[D]. 闫安.中共中央党校 2006
[4]中国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与整合效应研究[D]. 张玉冰.厦门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42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4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