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4-29 12:25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全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由于我国的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的大规模扩张,而国内储蓄又是支撑投资的基础,所以我国总储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其中政府和企业储蓄占总储蓄比重居高不下。这种高储蓄和高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积极的促进关系,同时也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的作用。本文在传统储蓄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经济背景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储蓄率现状进行分析,并同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国及同属于亚洲的具有相似社会文化背景的日本进行储蓄率的比较,可以得出我国的储蓄率偏高这一结论,而且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内、外部经济的平衡。首先,高储蓄率下的内部经济失衡体现在收入分配、投资与消费、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第二,通过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储蓄率下的外部经济同样也存在失衡。为了更好的研究高储蓄率对经济失衡的影响,尤其是对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内部失衡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经济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面对当今我国的经济失衡状况,应该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金融市场、规范收入结构等方面着手,确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储蓄率及其相关理论
    1.1 储蓄率有关理论
    1.2 储蓄及其构成
    1.3 储蓄率及其度量方法
2. 中国储蓄率的度量和基本判断
    2.1 中国储蓄现状
    2.2 中外储蓄率对比分析
    2.3 中国储蓄率高低的总体判断
3. 中国高储蓄率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3.1 高储蓄率下的内部经济失衡
    3.2 高储蓄率下的外部经济失衡
    3.3 经济失衡的实证分析
4. 我国应对高储蓄率的措施
    4.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2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扩大居民投资
    4.3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规范各阶层收入结构
    4.4 调整消费政策,鼓励居民消费
    4.5 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就业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货币错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 贺庆春,宋健.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2)
[2]习惯形成下的农户缓冲储备行为[J]. 杭斌.  经济研究. 2009(01)
[3]经济波动与消费结构变迁互动关系研究[J]. 黄赜琳.  财经研究. 2008(04)
[4]中国三部门储蓄与投资相关性的经验分析[J]. 何帆,唐岳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07(11)
[5]中国国内储蓄、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未来演进趋势[J]. 何帆,张明.  财贸经济. 2007(05)
[6]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新兴债券市场的发展[J]. 黄梅波,林洋.  世界经济. 2007(04)
[7]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与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率[J]. 傅强,刘远举.  金融论坛. 2007(03)
[8]供给管理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调控[J]. 刘伟,苏剑.  经济研究. 2007(02)
[9]转型期上海市最优储蓄率的实证研究[J]. 冯利朋.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10]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  财贸经济. 2007(01)

硕士论文
[1]关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研究与分析[D]. 杜程.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2]储蓄、经济增长及其动态效率[D]. 顾磊.西南财经大学 2006
[3]开放经济下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效力分析[D]. 顾丹.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67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3167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